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关于金融集群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金融商务区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金融商务区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6-29页 |
2.1 金融商务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2.1.1 金融商务区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金融商务区的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2.2 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 第18-21页 |
2.2.1 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内生动力机制 | 第19-20页 |
2.2.2 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外生动力机制 | 第20-21页 |
2.3 金融商务区形成的路径机制 | 第21-23页 |
2.3.1 市场主导模式下的金融商务区 | 第21-22页 |
2.3.2 政府主导模式下的金融商务区 | 第22-23页 |
2.4 金融商务区的功能 | 第23-26页 |
2.4.1 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 | 第23-24页 |
2.4.2 金融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 | 第24-25页 |
2.4.3 金融创新效应 | 第25页 |
2.4.4 自我强化效应 | 第25-26页 |
2.5 金融商务区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6-29页 |
2.5.1 经济决定理论 | 第26-27页 |
2.5.2 产业聚集理论 | 第27页 |
2.5.3 金融地理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红谷滩新区建成全省金融商务区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29-37页 |
3.1 红谷滩新区的建设概况 | 第29-30页 |
3.2 红谷滩新区建成全省金融商务区的SWOT分析 | 第30-37页 |
3.2.1 红谷滩新区建成全省金融商务区的优势 | 第30-31页 |
3.2.2 红谷滩新区建成全省金融商务区的劣势 | 第31-33页 |
3.2.3 红谷滩新区建成全省金融商务区的机会 | 第33-34页 |
3.2.4 红谷滩新区建成全省金融商务区的制约因素 | 第34-37页 |
第4章 国内外金融商务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7-43页 |
4.1 国内外金融商务区的建设情况 | 第37-41页 |
4.1.1 境外金融商务区的建设情况 | 第37-39页 |
4.1.2 国内金融商务区的建设情况 | 第39-41页 |
4.2 启示与借鉴 | 第41-43页 |
第5章 红谷滩新区建成全省金融商务区的对策建议 | 第43-49页 |
5.1 强化红谷滩金融商务区功能定位 | 第43-44页 |
5.1.1 整合产业联盟 | 第43-44页 |
5.1.2 重构空间结构 | 第44页 |
5.1.3 提升金融品质 | 第44页 |
5.2 提升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 | 第44-45页 |
5.2.1 着力推动金融业和商贸业互动发展 | 第44-45页 |
5.2.2 强力推动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发展 | 第45页 |
5.2.3 全力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 | 第45页 |
5.3 优化金融服务保障水平 | 第45-47页 |
5.3.1 充分发挥红谷滩金融商务区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 | 第45-46页 |
5.3.2 尽快建立信息服务体系 | 第46页 |
5.3.3 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联席会议制度 | 第46页 |
5.3.4 强化金融招商工作 | 第46-47页 |
5.3.5 强力推进高端金融载体建设 | 第47页 |
5.4 推动金融大环境建设 | 第47-49页 |
5.4.1 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 第47页 |
5.4.2 加大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 第47-48页 |
5.4.3 加大对金融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 第48页 |
5.4.4 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