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1章 同性恋平等权的基础理论 | 第13-18页 |
1.1 同性恋平等权的概念 | 第13-15页 |
1.2 同性恋平等权的性质 | 第15-16页 |
1.3 同性恋平等权的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同性恋平等权法律保障的权利视角分析 | 第18-26页 |
2.1 同性恋的就业平等权 | 第18-20页 |
2.1.1 选择职业权 | 第18-20页 |
2.1.2 就业中的不受歧视权 | 第20页 |
2.2 同性恋的婚姻家庭的平等权 | 第20-26页 |
2.2.1 婚姻权 | 第21-23页 |
2.2.2 家庭权 | 第23-26页 |
第3章 同性恋平等权法律保障的域外法治经验 | 第26-38页 |
3.1 对同性恋就业权的平等保护 | 第26-29页 |
3.1.1 美国对同性恋就业权的平等保护 | 第26-28页 |
3.1.2 欧洲对同性恋就业权的平等保护 | 第28页 |
3.1.3 其他国家对同性恋就业权的平等保护 | 第28-29页 |
3.2 对同性恋婚姻家庭权的平等保护 | 第29-35页 |
3.2.1 美国对同性恋婚姻家庭权的平等保护 | 第29-32页 |
3.2.2 欧洲国家对同性恋婚姻家庭权的平等保护 | 第32-34页 |
3.2.3 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同性恋婚姻家庭权的平等保护 | 第34-35页 |
3.3 域外法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8页 |
3.3.1 在同性恋就业权平等保护方面的启示 | 第35-36页 |
3.3.2 在同性恋婚姻家庭权平等保护方面的启示 | 第36-38页 |
第4章 我国同性恋平等权法律保障的法律完善 | 第38-43页 |
4.1 同性恋就业权平等保护的法律完善 | 第38-39页 |
4.1.1 完善《劳动法》中的反歧视条款 | 第38-39页 |
4.1.2 制定特殊的举证责任规则 | 第39页 |
4.2 建立同性伴侣制度以保障同性恋者婚姻家庭权 | 第39-43页 |
4.2.1 同性伴侣制度的优势 | 第40页 |
4.2.2 其他同性结合模式的劣势 | 第40-41页 |
4.2.3 同性伴侣制度在我国具体的制度设计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