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p53-MDM2/MDMX相互作用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9-78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 缩略词表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 一、p53-MDM2/MDMX与肿瘤的关系 | 第15-16页 |
| 二、p53-MDM2/MDMX复合物的结构研究 | 第16页 |
| 三、p53-MDM2/MDMX抑制剂的发展 | 第16-18页 |
| 四、前期工作基础和技术平台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 | 第19-29页 |
| 一、p53-MDM2/MDMX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 | 第19-20页 |
| 二、p53-MDM2/MDMX肽类抑制剂PMI系统性突变分析 | 第20-23页 |
| 三、基于DTC的新型硫脂订书肽的设计 | 第23-27页 |
| 四、引入D氨基酸的PMI的设计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56页 |
| 一、新骨架p53-MDM2/MDMX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 | 第29-36页 |
| 二、超强p53-MDM2/MDMX肽类抑制剂的设计 | 第36-45页 |
| 三、新型硫脂订书肽的合成、活性与结构分析 | 第45-52页 |
| 四、D氨基酸引入PMI提高抗肿瘤活性 | 第52-56页 |
| 第四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63页 |
| 一、仪器设备 | 第56页 |
| 二、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 三、多肽的固相合成 | 第56-57页 |
| 四、硫脂订书肽的合成 | 第57-58页 |
| 五、荧光偏振结合实验 | 第58-59页 |
| 六、等离子共振结合实验 | 第59页 |
| 七、脂质体的制备与多肽的包裹 | 第59-60页 |
| 八、MTT细胞抗增殖实验 | 第60页 |
| 九、免疫印迹实验 | 第60页 |
| 十、分子对接和药效团模型 | 第60-61页 |
| 十一、等温滴度量热法 | 第61页 |
| 十二、多肽与MDM2或MDMX的复合物结晶 | 第61页 |
| 十三、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 第六章 文献综述 | 第66-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第二部分 新型糖基化多肽的合成、表征及抗体制备 | 第78-123页 |
| 摘要 | 第78-80页 |
| 英文摘要 | 第80-82页 |
| 缩略词表 | 第82-84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84-89页 |
| 一、蛋白翻译后糖基化修饰的重要性 | 第84-86页 |
| 二、精氨酸鼠李糖基化修饰的意义 | 第86页 |
| 三、蛋白庚糖基化修饰的意义 | 第86-87页 |
| 四、特异性抗体制备的意义 | 第87页 |
| 五、前期工作基础和技术平台 | 第87-89页 |
| 第二章 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 | 第89-92页 |
| 一、特异性靶向精氨酸鼠李糖基化的多克隆抗体的设计 | 第89-91页 |
| 二、特异性靶向丝氨酸庚糖基化的多克隆抗体的设计 | 第91-92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2-104页 |
| 一、精氨酸鼠李糖肽的设计与合成 | 第92-94页 |
| 二、特异性靶向精氨酸鼠李糖基化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94-95页 |
| 三、多克隆抗体的蛋白水平的表征 | 第95-98页 |
| 四、丝氨酸庚糖肽的设计与合成 | 第98-101页 |
| 五、特异性靶向丝氨酸庚糖基化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101-104页 |
| 第四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19页 |
| 一、仪器设备 | 第104页 |
| 二、材料与试剂 | 第104页 |
| 三、精氨酸鼠李糖肽的合成 | 第104-107页 |
| 四、丝氨酸庚糖肽的合成 | 第107-116页 |
| 五、动物免疫和特异性纯化 | 第116-117页 |
| 六、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第117-118页 |
| 七、免疫印迹实验 | 第118-11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第123-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附录 | 第127-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