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和谐社会心理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9-15页
    一、课题的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1页
    二、研究现状及其述评第11-13页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3-15页
第一章 社会心理基础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概述第15-33页
    第一节 社会心理基础第15-19页
        一、社会心理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第15-17页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的主要意义第17-19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第19-25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第19-23页
        二、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阐释第23-25页
    第三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备的价值意义第25-33页
        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第25-28页
        二、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必要举措第28-30页
        三、是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现实需求第30-33页
第二章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第33-43页
    第一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所具备的有利条件第33-36页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备社会心理基础第33-35页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备社会心理动机第35页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备社会心理情感第35-36页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备社会心理保障第36页
    第二节 不和谐社会心理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第36-43页
        一、“实用主义”社会心理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第37页
        二、“自私浮躁”社会心理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第37-38页
        三、“从众盲从”社会心理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第38-40页
        四、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第40-43页
第三章 加强和谐健康社会心理建设,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3-51页
    第一节 重视心理预防,发挥舆论工具所具备的导向作用第43-44页
        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决消除腐败现象第43页
        二、强化舆论导向作用,正面引导群众心理第43-44页
    第二节 加强社会心理疏导,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说服力第44-47页
        一、克服理由不充分效应,将引导性与自主性有机协调第44-45页
        二、增强新事物心理暗示,将反复性和新颖性密切统一第45-46页
        三、培育自动生成态度,将显性灌输和隐形感化综合利用第46-47页
    第三节 完善社会心理保障,建立和谐的健康心理结构第47-51页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健康社会心理结构第47-48页
        二、基于文化认同的视域下优化社会心理保障第48-49页
        三、实现大众化和国际化密切结合,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第49-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马克思资本运营视域下福建高校仪器设备运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