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动力气象学论文--数值试验论文

青藏高原试验区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5页
    1.1 青藏高原的作用第9-10页
    1.2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第10-11页
    1.3 客观分析第11-13页
        1.3.1 多项式插值法第12页
        1.3.2 逐步订正法第12-13页
        1.3.3 最优插值法第13页
        1.3.4 变分法第13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 章节安排第14-15页
第二章 变分客观分析方法第15-19页
    2.1 理论基础第15-17页
    2.2 实际应用第17-19页
第三章 数据集的生成第19-27页
    3.1 变分系统输入资料介绍第19-25页
        3.1.1 ERA-Interim资料第20-21页
        3.1.2 L波段探空资料第21-22页
        3.1.3 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含地面降水)第22-23页
        3.1.4 CMORPH融合降水资料第23页
        3.1.5 边界层观测资料第23-24页
        3.1.6 CERES卫星产品第24-25页
    3.2 变分系统输出资料介绍第25-27页
第四章 数据集的基本特征及检验第27-41页
    4.1 单层物理量的特征及检验第27-30页
        4.1.1 降水强度第27页
        4.1.2 地表气压第27-29页
        4.1.3 地表状态量第29-30页
    4.2 多层状态量的特征及检验第30-31页
        4.2.1 风场第30-31页
        4.2.2 温度场第31页
    4.3 衍生量的特征及检验第31-39页
        4.3.1 垂直速度第31-33页
        4.3.2 温度平流和水汽平流第33-37页
        4.3.3 视热源与视水汽汇第37-39页
    4.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五章 不同观测资料对分析场的影响第41-59页
    5.1 青藏高原试验区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的适用性第41-45页
        5.1.1 仅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时变分系统的资料使用第41-42页
        5.1.2 青藏高原试验区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的合理性第42-45页
    5.2 探空资料对分析场的影响第45-49页
        5.2.1 L波段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比较分析第45-47页
        5.2.2 增加L波段探空观测时变分系统的资料使用第47页
        5.2.3 增加L波段探空观测前后的分析场异同第47-49页
    5.3 降水资料对分析场的影响第49-55页
        5.3.1 ERA-Interim再分析降水资料、CMORPH融合降水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比较分析第49-52页
        5.3.2 增加实际降水观测时变分系统的资料使用第52-54页
        5.3.3 增加实际降水观测前后的分析场异同第54-55页
    5.4 辐射等通量资料对分析场的影响第55-58页
        5.4.1 增加通量观测时变分系统的资料使用第55-56页
        5.4.2 增加通量观测前后的分析场异同第56-58页
    5.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59-65页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第59-62页
        6.1.1 基于变分客观分析的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第59-60页
        6.1.2 青藏高原试验区数据集的生成第60页
        6.1.3 青藏高原试验区数据集的基本特征及检验第60-61页
        6.1.4 不同观测资料对于分析场的影响第61-62页
    6.2 讨论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个人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录因子Nrf2在失血性休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新实践美学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