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药微囊的制备与表征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药物输送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 载药微囊及传统的制备技术 | 第13-19页 |
1.3 新型电雾化技术 | 第19-35页 |
1.3.1 电雾化的概念 | 第19-20页 |
1.3.2 电雾化的分类和应用 | 第20-35页 |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第2章 同轴电雾化制备双层缓释微囊 | 第36-60页 |
2.1 引言 | 第36-39页 |
2.1.1 姜黄素的简介 | 第36-37页 |
2.1.2 PLGA的简介 | 第37-38页 |
2.1.3 PLGA包裹姜黄素微囊的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9-43页 |
2.2.1 壳材料的选择 | 第39页 |
2.2.2 溶剂的选择 | 第39-40页 |
2.2.3 其他材料 | 第40-41页 |
2.2.4 实验仪器 | 第41-43页 |
2.3 载姜黄素微囊的制备及参数分析 | 第43-52页 |
2.3.1 同轴针管 | 第43-45页 |
2.3.2 系统搭建 | 第45-48页 |
2.3.3 四种模式 | 第48-49页 |
2.3.4 同轴锥形 | 第49-50页 |
2.3.5 参数分析 | 第50-52页 |
2.4 载姜黄素微囊的性质 | 第52-58页 |
2.4.1 形态结构 | 第52-54页 |
2.4.2 载药效率 | 第54-56页 |
2.4.3 体外缓释 | 第56-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同轴电雾化制备载药囊状微支架 | 第60-74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1-64页 |
3.2.1 罗丹明B的简介 | 第61页 |
3.2.2 聚己内酯PCL的简介 | 第61-62页 |
3.2.3 其他材料 | 第62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62-64页 |
3.3 微支架的制备及参数分析 | 第64-67页 |
3.3.1 系统搭建 | 第64-65页 |
3.3.2 参数分析 | 第65-67页 |
3.4 微支架的性质 | 第67-73页 |
3.4.1 微支架的形貌表征 | 第67-69页 |
3.4.2 微支架的体外缓释 | 第69-72页 |
3.4.3 复合微支架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三轴电雾化制备多层缓释微囊 | 第74-86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75-76页 |
4.3 载姜黄素的多层微囊制备及参数分析 | 第76-82页 |
4.3.1 系统搭建 | 第76-77页 |
4.3.2 四种模式 | 第77-79页 |
4.3.3 三层锥形 | 第79-80页 |
4.3.4 参数分析 | 第80-82页 |
4.4 三层载药微囊的性质 | 第82-85页 |
4.4.1 微囊形貌 | 第82-83页 |
4.4.2 体外释放 | 第83-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同轴流动聚焦制备双层缓释微囊 | 第86-102页 |
5.1 引言 | 第86-89页 |
5.1.1 流动聚焦的概念和分类 | 第86-88页 |
5.1.2 本章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88-89页 |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9-9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9-90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90页 |
5.3 载药微囊的制备及参数分析 | 第90-97页 |
5.3.1 系统搭建 | 第90-92页 |
5.3.2 载药微囊的制备 | 第92-93页 |
5.3.3 同轴锥形和壳核结构 | 第93-94页 |
5.3.4 参数变化 | 第94-97页 |
5.4 载药微囊的性质 | 第97-101页 |
5.4.1 体外姜黄素释放 | 第97-99页 |
5.4.2 体内释放 | 第99-100页 |
5.4.3 细胞毒性 | 第100-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2-10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102-10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2页 |
已发表文章 | 第122页 |
待发表文章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