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三)研究的意义、创新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相关概念理解 | 第13-2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13-14页 |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 第14-20页 |
1.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 第14页 |
2.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功能 | 第14-17页 |
3.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征 | 第17-18页 |
4.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 | 第20-21页 |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系 | 第21-26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约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 第21-23页 |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规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选择 | 第22页 |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载体运用 | 第22页 |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价值转化 | 第22-23页 |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运行 | 第23页 |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 第23-26页 |
1.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23-24页 |
2.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24-25页 |
3.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25-26页 |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传统模式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1.缺乏教育内容的价值在场 | 第26-27页 |
2.缺乏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有效载体 | 第27页 |
3.缺乏合理的价值融合转化机制 | 第27页 |
4.缺乏日常“形势与政策”教育环境营造 | 第27-28页 |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典型模式分析 | 第28-31页 |
1.模块式专题教育模式 | 第28-29页 |
2.立体化教育模式 | 第29-31页 |
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创新:“价值融入+环境塑造” | 第31-45页 |
(一)“价值融入+环境塑造”模式的提出背景 | 第31-34页 |
1.多元价值现状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巩固价值根基 | 第31-32页 |
2.国内外形势发展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完善内容环境 | 第32-33页 |
3.新媒体环境成熟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丰富呈现载体 | 第33-34页 |
4.教育渠道多样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关注日常渗透 | 第34页 |
(二)“价值融入+环境塑造”模式的内涵解读 | 第34-35页 |
1.“价值融入” | 第34-35页 |
2.“环境塑造” | 第35页 |
(三)“价值融入+环境塑造”模式的实现思路 | 第35-36页 |
1.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动性 | 第35-36页 |
2.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产生自觉性影响 | 第36页 |
(四)“价值融入+环境塑造”模式的建构路径 | 第36-45页 |
1.价值融入 | 第37-38页 |
2.“三体”并用 | 第38-40页 |
3.“三境”营造 | 第40-43页 |
4.价值转化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