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动力、农村能源论文--生物能(生物质能)的应用论文--沼气论文

热化学预处理玉米秸秆干发酵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预处理方法及研究进展第10-16页
        1.2.1 物理预处理第10-12页
        1.2.2 化学预处理第12-14页
        1.2.3 生物预处理第14页
        1.2.4 联合预处理第14-15页
        1.2.5 抑制物及脱毒方法第15-16页
    1.3 干湿厌氧发酵的对比第16-17页
        1.3.1 干湿厌氧发酵的区别第16页
        1.3.2 干发酵的发展第16-17页
    1.4 沼渣二次发酵第17页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第17-19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页
        1.5.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热化学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干发酵的影响第19-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1页
        2.1.1 材料第19页
        2.1.2 试验仪器第19页
        2.1.3 试验方法第19-21页
    2.2 流化床反应器预处理玉米秸秆第21-23页
        2.2.1 热化学预处理原理第21-22页
        2.2.2 热化学预处理过程第22-23页
    2.3 热化学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变化第23-25页
        2.3.1 总固体含量变化第23页
        2.3.2 玉米秸秆颗粒电镜扫描结构解析第23-24页
        2.3.3 玉米秸秆组分和结晶度变化第24-25页
    2.4 热化学预处理对产气特性的影响第25-28页
        2.4.1 日产气量第25页
        2.4.2 累积甲烷产量第25-27页
        2.4.3 甲烷含量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热化学预处理对不同TS浓度的玉米秸秆干发酵影响研究第29-38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29-30页
        3.1.1 材料第29页
        3.1.2 试验仪器第29页
        3.1.3 试验方法第29-30页
    3.2 热化学预处理对产气特性的影响第30-34页
        3.2.1 日甲烷产率第30-31页
        3.2.2 沼气成分第31-32页
        3.2.3 累积甲烷产率第32-34页
    3.3 干发酵过程中各特性参数动态变化第34-37页
        3.3.1 pH,COD,组分含量和结晶度动态变化分析第34-36页
        3.3.2 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的动态变化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Fe~(3+)催化乙二酸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第38-44页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38-39页
        4.1.1 试验材料第38页
        4.1.2 试验仪器第38页
        4.1.3 试验方法第38-39页
    4.2 玉米秸秆组分变化第39-40页
        4.2.1 乙二酸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组分变化第39页
        4.2.2 厌氧发酵后玉米秸秆组分变化第39-40页
    4.3 产气特性分析第40-43页
        4.3.1 日沼气产量第40-41页
        4.3.2 累积甲烷产量第41-42页
        4.3.3 甲烷产率第42-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乙二酸处理干发酵后沼渣的厌氧发酵研究第44-48页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5.1.1 试验材料第44页
        5.1.2 试验仪器第44页
        5.1.3 试验方法第44-45页
    5.2 二次发酵产气特征第45-47页
        5.2.1 日甲烷产量第45页
        5.2.2 累积甲烷产量第45-46页
        5.2.3 沼气成分分析第46-47页
    5.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6.1 结论第48-49页
    6.2 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TiO2纳米管阵列的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新型结构自充电电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