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9-24页 |
1.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本文结构 | 第22-24页 |
第2章 理论背景 | 第24-49页 |
2.1 言语行为理论 | 第24-30页 |
2.1.1 Austin的研究 | 第24-26页 |
2.1.2 Searle的研究 | 第26-30页 |
2.2 会话合作原则 | 第30-32页 |
2.2.1 合作原则 | 第30页 |
2.2.2 对合作原则及准则的遵守与违反 | 第30-32页 |
2.3 礼貌理论 | 第32-48页 |
2.3.1 传统礼貌研究 | 第32-45页 |
2.3.2 后现代礼貌研究 | 第45-48页 |
2.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道歉研究评介 | 第49-89页 |
3.1 道歉的定义、性质和功能 | 第49-53页 |
3.1.1 道歉的定义 | 第49-50页 |
3.1.2 道歉的性质 | 第50-52页 |
3.1.3 道歉的功能 | 第52-53页 |
3.2 道歉类型 | 第53-55页 |
3.2.1 政治道歉与人际道歉 | 第53-54页 |
3.2.2 本研究对道歉的界定 | 第54-55页 |
3.3 道歉事件 | 第55-64页 |
3.3.1 冒犯 | 第56-58页 |
3.3.2 道歉策略 | 第58-60页 |
3.3.3 道歉回应策略 | 第60-61页 |
3.3.4 道歉事件中的面子协商与身份建构 | 第61-64页 |
3.4 影响道歉的因素 | 第64-70页 |
3.4.1 社会距离、社会地位及冒犯严重性 | 第65-66页 |
3.4.2 性别 | 第66-68页 |
3.4.3 文化 | 第68-70页 |
3.5 道歉语料收集方法 | 第70-76页 |
3.5.1 观察法 | 第71页 |
3.5.2 话语填充 | 第71-73页 |
3.5.3 角色扮演 | 第73-74页 |
3.5.4 等级判断 | 第74页 |
3.5.5 多项选择 | 第74-75页 |
3.5.6 语料库 | 第75-76页 |
3.6 道歉研究的主要界面 | 第76-87页 |
3.6.1 社会语用学领域的道歉研究 | 第77-80页 |
3.6.2 中介语语用学领域的道歉研究 | 第80-82页 |
3.6.3 跨文化语用学领域的道歉研究 | 第82-85页 |
3.6.4 既往研究的不足 | 第85-87页 |
3.7 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研究方法 | 第89-121页 |
4.1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89-91页 |
4.1.1 本研究对道歉的定义 | 第89-90页 |
4.1.2 道歉事件中面子的威胁与补偿 | 第90页 |
4.1.3 道歉对比框架 | 第90页 |
4.1.4 “观察法”、“开放式角色扮演”及等级判断相结合的方式 | 第90-91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91-92页 |
4.2.1 研究问题 | 第91页 |
4.2.2 研究设计 | 第91-92页 |
4.3 受试 | 第92-94页 |
4.4 语料与数据收集 | 第94-106页 |
4.4.1 观察法 | 第94-95页 |
4.4.2 开放式角色扮演 | 第95-103页 |
4.4.3 等级判断 | 第103-104页 |
4.4.4 测试 | 第104-106页 |
4.5 语料转写与标注 | 第106-119页 |
4.5.1 道歉策略类型 | 第106-112页 |
4.5.2 道歉回应策略类型 | 第112-119页 |
4.6 语料及数据分析 | 第119-120页 |
4.7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5章 汉藏观察问卷语料对比 | 第121-174页 |
5.1 汉语语料分析 | 第121-126页 |
5.1.1 语料基本信息 | 第121-123页 |
5.1.2 汉族道歉策略 | 第123-125页 |
5.1.3 汉族道歉回应策略 | 第125-126页 |
5.2 藏语语料分析 | 第126-130页 |
5.2.1 语料基本信息 | 第126-128页 |
5.2.2 藏族道歉策略 | 第128-129页 |
5.2.3. 藏族道歉回应策略 | 第129-130页 |
5.3 汉藏观察语料对比分析 | 第130-170页 |
5.3.1 基本信息对比 | 第130-134页 |
5.3.2 道歉策略对比 | 第134-154页 |
5.3.3 道歉回应策略对比 | 第154-170页 |
5.4 讨论 | 第170-173页 |
5.4.1 汉藏道歉策略的相同及相异 | 第170-171页 |
5.4.2 汉藏道歉回应策略的相同及相异 | 第171-173页 |
5.5 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6章 汉藏角色扮演及等级判断语料对比 | 第174-239页 |
6.1 汉语语料分析 | 第174-203页 |
6.1.1 汉族道歉策略与道歉回应策略 | 第174-180页 |
6.1.2 性别间道歉策略与道歉回应策略对比 | 第180-197页 |
6.1.3 汉族等级判断数据分析 | 第197-203页 |
6.2 藏语料分析 | 第203-227页 |
6.2.1 藏族道歉策略与道歉回应策略 | 第203-208页 |
6.2.2 性别间道歉策略与道歉回应策略对比 | 第208-221页 |
6.2.3 藏族等级判断数据分析 | 第221-227页 |
6.3 汉藏诱导语料对比分析 | 第227-236页 |
6.3.1 汉藏道歉策略及道歉回应策略对比 | 第227-234页 |
6.3.2 汉藏等级判断数据对比 | 第234-236页 |
6.4 讨论 | 第236-238页 |
6.4.1 汉藏道歉策略的相同及相异 | 第236-237页 |
6.4.2 汉藏道歉回应策略的相同及相异 | 第237-238页 |
6.5 小结 | 第238-239页 |
第7章 讨论 | 第239-256页 |
7.1 观察语料与诱导语料的结合使用 | 第239-241页 |
7.2 汉藏道歉策略的异同 | 第241-246页 |
7.2.1 汉藏共享的道歉策略 | 第241-242页 |
7.2.2 汉藏各自独有的道歉策略 | 第242-243页 |
7.2.3 汉藏道歉策略的异同 | 第243-246页 |
7.3 汉藏道歉回应策略的异同 | 第246-252页 |
7.3.1 汉藏共享的道歉回应策略 | 第246-248页 |
7.3.2 汉藏各自独有的道歉回应策略 | 第248-249页 |
7.3.3 汉藏道歉回应策略的异同 | 第249-252页 |
7.4 汉藏道歉策略与道歉回应策略的性别间异同 | 第252页 |
7.5 汉藏道歉者与道歉回应者内在考量的异同 | 第252-253页 |
7.6 道歉事件中面子的协商与身份的建构 | 第253-254页 |
7.7 小结 | 第254-256页 |
第8章 结论 | 第256-260页 |
8.1 主要研究发现回顾 | 第256-257页 |
8.2 本研究的启示 | 第257-258页 |
8.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258-260页 |
参引文献 | 第260-285页 |
附录 | 第285-324页 |
附录1 A、B、C卷汉族受试所学专业统计表 | 第285-286页 |
附录2 A、B、C卷汉族受试来源地统计表 | 第286-287页 |
附录3 A、B、C卷藏族受试所学专业统计表 | 第287-288页 |
附录4 A、B、C卷藏族受试来源地统计表 | 第288-289页 |
附录5 汉族与藏族受试高考语文平均成绩 | 第289-290页 |
附录6 汉语道歉及道歉回应记录表 | 第290-291页 |
附录7 汉语角色扮演及等级判断测试卷 | 第291-306页 |
附录8 藏语道歉及道歉回应记录表 | 第306-307页 |
附录9 藏语角色扮演及等级判断测试卷 | 第307-322页 |
附录10 汉语观察问卷实例 | 第322-323页 |
附录11 藏语观察问卷实例 | 第323-324页 |
附录12 转写符号 | 第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