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1.2.1 煤/生物质混合燃烧技术进展 | 第17-26页 |
1.2.2 燃烧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1.2.3 氮转化特性研究 | 第27-30页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30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32-44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试验样品 | 第32-33页 |
2.3 程序升温试验 | 第33-36页 |
2.3.1 试验装置 | 第33-34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2.3.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36页 |
2.4 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 | 第36-41页 |
2.4.1 试验系统 | 第36-38页 |
2.4.2 试验样品 | 第38页 |
2.4.3 试验过程 | 第38-39页 |
2.4.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2.4.5 试验系统调试 | 第40-41页 |
2.5 小结 | 第41-44页 |
第三章 煤/生物质富氧燃烧特性热重试验研究 | 第44-56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煤富氧燃烧特性分析 | 第44-47页 |
3.2.1 燃烧气氛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 氧气比例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 煤/生物质富氧燃烧特性分析 | 第47-55页 |
3.3.1 燃烧气氛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2 氧气比例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3 生物质比例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4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煤/生物质富氧燃烧氮转化特性热重试验研究 | 第56-72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煤富氧燃烧氮转化特性分析 | 第56-58页 |
4.2.1 燃烧气氛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氧气比例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 煤/生物质富氧燃烧氮转化特性分析 | 第58-69页 |
4.3.1 燃烧气氛的影响 | 第58-61页 |
4.3.2 氧气比例的影响 | 第61-65页 |
4.3.3 生物质比例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4 生物质种类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2页 |
第五章 高氧气浓度煤/生物质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试验研究 | 第72-108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煤/生物质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飞灰特性试验研究 | 第72-98页 |
5.2.1 可行性和对比试验 | 第73-77页 |
5.2.2 过量氧气系数的影响 | 第77-82页 |
5.2.3 分级配风的影响 | 第82-85页 |
5.2.4 氧气分级的影响 | 第85-89页 |
5.2.5 生物质比例的影响 | 第89-93页 |
5.2.6 烟气再循环的影响 | 第93-96页 |
5.2.7 燃烧温度的影响 | 第96-98页 |
5.3 煤/生物质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氮转化特性试验研究 | 第98-106页 |
5.3.1 可行性和对比试验 | 第99-100页 |
5.3.2 过量氧气系数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3 分级配风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3.4 氧气分级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3.5 生物质比例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3.6 烟气再循环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3.7 燃烧温度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4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8-112页 |
6.1 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24-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