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其方法论意义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一、引言 | 第8-9页 |
| 二、哲学的日常生活批判 | 第9-17页 |
| (一) 作为科学直观基地的生活世界 | 第10-11页 |
| (二) 生活形式的语言游戏表述 | 第11-12页 |
| (三) 作为"此在"的日常生活 | 第12-13页 |
| (四) 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异化及其批判 | 第13-14页 |
| (五) "为我们存在"的日常生活 | 第14-17页 |
| 三、日常生活的缺位-边缘化 | 第17-21页 |
| (一) 社会是第一实在 | 第17-18页 |
| (二) 结构功能主义与日常生活 | 第18-20页 |
| (三) "本质论" | 第20-21页 |
| 四、日常生活的失落-零碎化 | 第21-27页 |
| (一) 理解先于解释 | 第21-23页 |
| (二) 碎片化的日常生活 | 第23-24页 |
| (三) 宫廷贵族化的日常生活 | 第24-25页 |
| (四) 心灵、自我与符号 | 第25-27页 |
| 五、日常生活的兴起-本体化 | 第27-38页 |
| (一) 日常生活是自我的表演舞台 | 第27-29页 |
| (二) 日常生活是第一实在 | 第29-30页 |
| (三) 作为交往行动的生活世界 | 第30-32页 |
| (四) 日常生活的实践感 | 第32-33页 |
| (五) 例行化的生活流 | 第33-35页 |
| (六) 实践的艺术 | 第35-38页 |
| 六、结论:日常生活转向的方法论意义初探 | 第38-43页 |
| (一) 实证主义的困境 | 第38-40页 |
| (二) 从现象学社会学到常人方法学 | 第40-41页 |
| (三) 超越二元论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