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丝鞘概述 | 第11-17页 |
1.2.1 丝鞘的作用 | 第12-14页 |
1.2.2 有关丝鞘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人工丝鞘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1.3 假捻技术概述 | 第17-18页 |
1.4 生丝浸泡工艺概述 | 第18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1 目的 | 第18-19页 |
1.5.2 意义 | 第19页 |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机械自动假捻装置的设计及参数确定 | 第20-33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机械自动假捻装置的设计 | 第20-25页 |
2.2.1 机械自动假捻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20-24页 |
2.2.2 机械自动假捻装置运动分析 | 第24-25页 |
2.3 丝条运动路径选择 | 第25-29页 |
2.4 机械自动假捻装置机构参数的选择 | 第29-32页 |
2.4.1 导丝轮往复移动速度 | 第29-30页 |
2.4.2 丝条交叉次数 | 第30页 |
2.4.3 导丝钩距离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机械自动假捻装置机构参数对生丝性能的影响 | 第33-49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试验部分 | 第33-34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2.2 试验仪器 | 第33-34页 |
3.2.3 样丝的制备 | 第34页 |
3.3 生丝质量的评定方法 | 第34-36页 |
3.3.1 生丝纵向形态的观察 | 第34页 |
3.3.2 生丝力学性能的测试 | 第34-35页 |
3.3.3 生丝含胶率的测试 | 第35页 |
3.3.4 生丝回潮率的测试 | 第35页 |
3.3.5 生丝品质的测试 | 第35-36页 |
3.3.6 生丝表面形貌的观察 | 第36页 |
3.3.7 生丝结构的分析 | 第3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3.4.1 丝条交叉次数对生丝品质的影响 | 第36-39页 |
3.4.2 导丝轮的往复速度对生丝品质的影响 | 第39-43页 |
3.4.3 导丝钩的距离对生丝品质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4 两种不同缫丝工艺缫制的生丝性能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浸泡后生丝结构性能的分析 | 第49-56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4.2.2 试验仪器 | 第49页 |
4.2.3 样丝的制备 | 第49-50页 |
4.3 生丝质量的评定方法 | 第5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4.4.1 浸泡后生丝品质的分析 | 第50-53页 |
4.4.2 浸泡后生丝表面形貌的分析 | 第53-54页 |
4.4.3 浸泡后生丝结构的分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2 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Ⅰ | 第60-64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