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当代环境与能源危机 | 第9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概述 | 第9-13页 |
1.2.1 半导体光催化具有解决环境与能源危机的良好前景 | 第9-10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1.2.3 半导体光催化实现储能反应 | 第11-13页 |
1.3 SrTiO_3半导体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质 | 第13-19页 |
1.3.1 传统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优势和局限 | 第13-14页 |
1.3.2 SrTiO_3的结构与性质 | 第14-15页 |
1.3.3 实现SrTiO_3基材料可见光响应的方式 | 第15-17页 |
1.3.4 负载助催化剂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第17-18页 |
1.3.5 其他提高SrTiO_3催化性能的方法 | 第18-19页 |
1.4 等离子共振效应纳米Au实现可见光吸收 | 第19-24页 |
1.4.1 具有LSPR效应的金属 | 第19-20页 |
1.4.2 纳米Au的LSPR效应 | 第20-21页 |
1.4.3 纳米Au的形貌与吸收光谱的调控 | 第21-24页 |
1.5 光催化还原CO_2制备合成气的研究 | 第24-26页 |
1.5.1 传统合成气的制备途径及缺陷 | 第24-25页 |
1.5.2 光催化CO_2还原研究存在的缺陷 | 第25-26页 |
1.5.3 CO_2光还原制备合成气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 第26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28-32页 |
2.1 样品的制备 | 第28-30页 |
2.1.1 主要化学试剂和合成需要仪器 | 第28-29页 |
2.1.2 样品的制备流程 | 第29-30页 |
2.2 表征方法和实验仪器 | 第30-32页 |
第三章 Au与其他金属共负载SrTiO_3的CO_2光还原催化性能 | 第32-4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在SrTiO_3表面的双金属负载 | 第32-34页 |
3.3 纳米Au的可见光敏化效果 | 第34-36页 |
3.4 助催化剂对催化产量的提高 | 第36-37页 |
3.5 Rh和Au负载含量的优化 | 第37-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催化反应的过程机理分析 | 第40-48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不同反应条件的对比实验 | 第40-42页 |
4.3 金属助催化剂对提高产量和改变产物选择性的作用 | 第42-44页 |
4.4 氧化半反应部分的缺陷 | 第44-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