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1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2.1.2 女性员工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1.3 中国背景下的心理契约研究 | 第21-22页 |
2.2 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1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2页 |
2.2.2 公平理论 | 第22-23页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页 |
2.3 研究评述 | 第23-25页 |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 第25-30页 |
3.1 女性员工生育情况与心理契约破裂及违背的关系假设 | 第25-26页 |
3.2 控制变量与心理契约破裂及心理契约违背的关系假设 | 第26-29页 |
3.2.1 员工任职时间情况与心理契约破裂及违背的关系假设 | 第27-28页 |
3.2.2 员工所在组织情况与心理契约破裂及违背的关系假设 | 第28页 |
3.2.3 女性员工其他个人因素与心理契约破裂及违背的关系假设 | 第28-29页 |
3.3 心理契约破裂与心理契约违背的关系假设 | 第29-30页 |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0-33页 |
4.1 问卷设计说明 | 第30-32页 |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2-33页 |
5 数据分析 | 第33-49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5页 |
5.2 信度、效度分析 | 第35-39页 |
5.2.1 信度分析 | 第35-36页 |
5.2.2 效度分析 | 第36-39页 |
5.3 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5.3.1 女性员工生育情况与心理契约维度的相关性 | 第39页 |
5.3.2 控制变量与心理契约维度的相关性 | 第39-41页 |
5.4 方差分析 | 第41-46页 |
5.4.1 生育情况与心理契约维度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5.4.2 控制变量与心理契约破裂之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5.4.3 控制变量与心理契约违背之间的关系 | 第44-46页 |
5.5 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5.6 验证假设结论 | 第47-4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9-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管理建议 | 第50-52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后记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