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DAN条形码在小食心虫属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8-10页
1 引言第10-19页
    1.1. 小食心虫概述第10-12页
        1.1.1 小食心虫属Grapholita Treitschke,1829第10页
        1.1.2 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第10-11页
        1.1.3 在农业防治中发现的问题第11页
        1.1.4 传统分类鉴定第11-12页
    1.2. 昆虫分子分类技术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昆虫分子分类技术的发展历程第12页
        1.2.2 基因标记第12-14页
    1.3. DNA条形码第14-16页
        1.3.1 DNA条形码概述第14页
        1.3.2 DNA条形码发展历程第14页
        1.3.3 DNA条形码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3.4 DNA条形码在鳞翅目昆虫中的应用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16-19页
        1.4.1 小食心虫分类的步骤及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4.2 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4.3 技术路线第17-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5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1页
        2.1.1 供试虫源第19-20页
        2.1.2 DNA提取、扩增、电泳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4页
        2.2.1 小食心虫物种鉴定第21-22页
        2.2.2 基因组提取(CTAB提取法)第22-23页
        2.2.3 基因组DNA检测第23页
        2.2.4 PCR扩增第23-24页
        2.2.5 PCR产物检测第24页
        2.2.6 PCR产物的测序第24页
    2.3. 序列分析第24-25页
3 基于不同性别与虫态的小食心虫COI基因序列差异第25-3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5页
        3.1.1 实验材料第25页
        3.1.2 实验方法第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35页
        3.2.1 梨小食心虫与麻小食心虫的形态学检测第25-26页
        3.2.2 梨小食心虫与麻小食心虫的基因信息第26页
        3.2.3 不同性别COI序列分析第26-30页
        3.2.4 不同虫态COI序列分析第30-35页
    3.3. 讨论第35-37页
        3.3.1 COI碱基组成第35-36页
        3.3.2 遗传距离第36页
        3.3.3 系统发育树第36-37页
    3.4. 结论第37-38页
4 不同地理种群梨小食心虫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差异第38-4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8页
        4.1.1 实验材料第38页
        4.1.2 实验方法第3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4.2.1 梨小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基因信息第38页
        4.2.2 梨小食心不同地理种群COI序列分析第38-40页
    4.3. 讨论第40-45页
        4.3.1 GenBank与实验所得不同地域梨小食心COI序列分析第41-45页
    4.4. 结论第45-46页
5 北方主要小食心虫属昆虫DNA条形码研究第46-5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6页
        5.1.1 实验材料第46页
        5.1.2 实验方法第46页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54页
        5.2.1 四种小食心虫的形态学检测第46-47页
        5.2.2 北方主要小食心虫属昆虫的基因信息第47-48页
        5.2.3 小食心不同物种COI序列分析第48-54页
            5.2.3.1 COI序列碱基含量第48-51页
            5.2.3.2 遗传距离第51-52页
            5.2.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52-54页
    5.3. 讨论第54-56页
        5.3.1 四种小食心虫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4页
        5.3.2 小食心COI序列分析第54页
        5.3.3 小食心虫遗传距离分析第54-55页
        5.3.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55-56页
        5.3.5 增加辅助基因的必要性第56页
    5.4. 结论第56-58页
6 北方小食心虫ITS2的基因差异初步研究第58-6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58页
        6.1.1 材料第58页
        6.1.2 方法第58页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8-61页
        6.2.1 基于ITS2的序列分析第58-59页
        6.2.2 基于ITS2的四种小食心虫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第59-60页
        6.2.3 基于ITS2序列构建4种小食心虫系统发育树第60-61页
    6.3. 讨论第61-62页
    6.4. 结论第62-63页
7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7.1. 结论第63页
    7.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Abstract第70-71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沙棘林灯诱蛾类发生动态及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山西省褐腐病菌种群结构及致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