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国内外苔藓植物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国外苔藓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中国苔藓植物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苔藓植物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项实验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 研究地点 | 第20-21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 | 第20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野外调查与取样 | 第21-22页 |
·实验室分析与研究 | 第22-23页 |
4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23-33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种类组成及特点 | 第23-25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植物的新纪录 | 第24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苔藓植物新纪录种 | 第24页 |
·中国苔藓的新纪录种 | 第24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植物的优势科、属、种统计 | 第24-25页 |
·冰川退缩前沿迹地苔藓生物多样性 | 第25-27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27-28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生态群落苔藓植物的种相似性 | 第27-28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生态群落苔藓植物多样性变化 | 第28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 第28-33页 |
·世界广布成分 | 第29-30页 |
·北温带成分 | 第30页 |
·东亚成分 | 第30-31页 |
·旧世界温带成分 | 第31页 |
·泛热带成分 | 第31页 |
·东亚-北美洲成分 | 第31-32页 |
·温带亚洲成分 | 第32页 |
·热带亚洲成分 | 第32页 |
·中国特有种 | 第32-33页 |
5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 | 第33-57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植物的分布特点 | 第33-35页 |
·水生群落(Hydrophytia) | 第33-34页 |
·石生群落(Petrophytia) | 第34页 |
·干燥石生群落 | 第34页 |
·湿润石生群落 | 第34页 |
·土生群落(Geophytia) | 第34-35页 |
·林地土生群落 | 第34-35页 |
·高山石上薄土生群落 | 第35页 |
·高山草地土生群落 | 第35页 |
·木生群落(Epixylophytia) | 第35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植被垂直带苔藓植物的分布特点 | 第35-37页 |
·山地草原带植被及苔藓分布特点 | 第36页 |
·山地灌丛带植被及苔藓植物分布特点 | 第36页 |
·山地针叶林带植被带及苔藓植物分布特点 | 第36页 |
·高山草甸带植被及苔藓植物分布特点 | 第36-37页 |
·高山亚冰雪稀疏带植被及苔藓植物分布特点 | 第37页 |
·冰川退缩前沿迹地苔藓植物侧蒴藓类与顶蒴藓类的研究 | 第37-39页 |
·冰川退缩前沿迹地苔藓植物繁殖策略探索 | 第39-43页 |
·乌源1号冰川退缩前沿迹地苔藓和乌鲁木齐河源区中下游苔藓的繁殖策略的比较 | 第41-42页 |
·乌源1号冰川退缩前沿迹地苔藓雌雄异株的比例研究 | 第42-43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地面生苔藓植物的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 第43-57页 |
·样点分类 | 第49-53页 |
·样点排序 | 第53-54页 |
·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 第54-56页 |
·苔藓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6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 | 第57-58页 |
·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的生态学研究结果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1:乌鲁木齐河源区苔藓植物名录 | 第71-84页 |
附录2:四种苔藓植物显微照片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