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转基因体系优化及抗菌核病相关基因BnPGIP的遗传转化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 ·油菜菌核病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病原菌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 ·核盘菌对油菜的危害及症状 | 第13页 |
| ·核盘菌的侵染方式及过程 | 第13-14页 |
| ·核盘菌产生的致病物质 | 第14-15页 |
| ·植物相关抗病蛋白 | 第15-19页 |
| ·病程相关蛋白的特性 | 第15-16页 |
| ·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 | 第16-17页 |
| ·植物β-1,3-葡聚糖酶 | 第17-18页 |
| ·植物几丁质酶 | 第18-19页 |
| ·油菜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基因型对油菜离体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外植体类型对油菜离体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激素对油菜离体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21页 |
| ·转基因油菜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1-31页 |
|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 第22页 |
| ·基因枪法 | 第22-23页 |
| ·花粉介导法 | 第23页 |
| ·PEG法 | 第23-24页 |
| ·电击法 | 第24页 |
| ·激光微束穿刺法 | 第24页 |
| ·油菜抗菌核病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 | 第24-25页 |
| ·油菜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25-31页 |
| ·利用标记基因 | 第26-29页 |
| ·PCR分子检测 | 第29-30页 |
| ·其他分子检测技术 | 第30-31页 |
| ·抗菌核病相关基因PGIP的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 ·PGIPs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31-32页 |
| ·PGIP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再生苗体系的优化 | 第36-58页 |
| ·不同基因型油菜再生苗体系的优化 | 第36-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 ·油菜外植体体外培养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 ·品种和外植体对油菜离体培养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苗龄对油菜离体培养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8-41页 |
| ·预培养时间对油菜离体培养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 ·2,4-D浓度对油菜离体培养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 ·6-BA/NAA对油菜离体培养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45-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不同基因型、外植体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50页 |
| ·苗龄、预培养时间的长短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50页 |
| ·激素的配比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油菜组培玻璃化苗去玻璃化处理 | 第51-53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 ·油菜玻璃化苗去玻璃化处理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页 |
| ·不同基因型、外植体受农杆菌侵染比较 | 第53-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 ·实验原理 | 第54页 |
| ·试剂配制 | 第54页 |
| ·染色步骤 | 第54-55页 |
| ·GUS显色试验 | 第55-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第三章 抗菌核病基因BnPGIP的遗传转化 | 第58-7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 ·供试材料 | 第58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8页 |
| ·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 | 第58-61页 |
| ·培养基中添加剂母液的配置 | 第58-59页 |
| ·培养基成分 | 第59-60页 |
| ·农杆菌介导法的步骤 | 第60-61页 |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61-63页 |
| ·转基因植株DNA的提取 | 第61-62页 |
| ·PCR检测 | 第62-6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 ·菌液浓度对出芽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潮霉素(Hyg)筛选对抗性芽的影响 | 第64-65页 |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65-67页 |
| ·讨论 | 第67-70页 |
| ·菌液浓度的影响 | 第67页 |
| ·Hyg浓度的影响 | 第67页 |
| ·NAA对再生苗生根的促进作用 | 第67-68页 |
| ·PGIP基因的转化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