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含量的影响

缩略语表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8-10页
文献综述第10-27页
 1.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认识及研究进展第10-19页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第10-12页
   ·古代医家对治疗的认识第12-13页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第13-14页
   ·现代医家对本病治疗的认识及研究进展第14-19页
 2.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认识及研究进展第19-27页
   ·关于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第20页
   ·与易损斑块相关的炎性标志物第20-21页
   ·与易损斑块相关的其他标志物第21-23页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第23-25页
   ·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的治疗第25-27页
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1. 实验动物第27页
 2. 实验药物第27页
 3.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7-28页
 4. 模型制备第28-29页
   ·颈总动脉球囊损伤第28页
   ·高脂饮食喂养第28页
   ·P53基因转染第28-29页
   ·药物触发第29页
 5. 分组及给药方法第29页
 6. 观察指标及方法第29-32页
   ·MIF含量的测定第29-31页
   ·颈动脉体表超声检查第31-32页
 7. 统计学处理第32-33页
结果第33-34页
 1. 家兔血清MIF的含量变化第33页
 2. 颈总动脉斑块形成见附图第33-34页
讨论第34-41页
 1. 关于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第34-35页
 2. 关于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治则的确立第35-36页
 3. 关于养心颗粒组方配伍、现代药理研究及现代治疗第36-38页
   ·养心颗粒组方配伍分析第36-37页
   ·养心颗粒中诸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第37-38页
   ·养心颗粒的作用机制第38页
 4. 关于养心颗粒对MIF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5. 展望第39-41页
结论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9页
附图第49-51页
个人简历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黄饮子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下一篇:通腑汤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肠组织PS中SP-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