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符号说明 | 第8-12页 |
第一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病原及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命名 | 第12页 |
·细菌结构和形态 | 第12-13页 |
·血清学研究调查 | 第13页 |
·流行病学 | 第13页 |
·全基因序列的分析 | 第13-14页 |
·毒力因子的研究 | 第14-18页 |
·毒力相关质粒研究 | 第15页 |
·外膜蛋白OmpA | 第15-16页 |
·生物被膜 | 第16页 |
·luxE | 第16-17页 |
·其他毒力因子 | 第17-18页 |
·鸭疫里默氏杆菌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18-19页 |
·传统诊断方法 | 第18页 |
·血清学诊断技术 | 第18页 |
·PCR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 | 第19页 |
·DNA指纹技术 | 第19页 |
·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研究 | 第19-20页 |
·展望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CH3转座子随机突变库LPS突变株的筛选 | 第21-3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1页 |
·主要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制 | 第21-22页 |
·抗生素及其工作浓度 | 第22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2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引物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9页 |
·细菌培养 | 第23页 |
·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3-24页 |
·间接ELISA筛选RA CH3转座子随机突变库 | 第24页 |
·Southern blot鉴定突变株Tn4351位点的插入次数 | 第24-27页 |
·突变株Tn4351插入基因的鉴定 | 第27-29页 |
·结果 | 第29-32页 |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生物特性 | 第29页 |
·间接ELISA筛选LPS突变株结果 | 第29页 |
·鉴定突变株RA△604转座子插入次数 | 第29页 |
·插入基因的测定 | 第29-30页 |
·突变株RAA604突变基因的确定和功能分析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M949_1360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3-5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菌株、细胞及实验动物 | 第33页 |
·主要培养基及及抗生素的使用浓度 | 第33-34页 |
·重要缓冲液和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4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引物 | 第35-38页 |
·方法 | 第38-43页 |
·细菌培养 | 第38页 |
·对转座子插入基因M949_1360基因上下游转录水平检测 | 第38-39页 |
·回复株的构建 | 第39-40页 |
·LPS的纯化及表型鉴定 | 第40-41页 |
·Western blot比较抗原差异 | 第41页 |
·生长曲线测定及细菌生物活性检测 | 第41页 |
·细菌毒力和血液载菌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检测突变株对血清的抵抗力 | 第42页 |
·突变株对Vero细胞粘附入侵能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LP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43页 |
·弱毒苗免疫保护实验 | 第43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51页 |
·失活M949_1360基因上下游基因转录水平 | 第43-44页 |
·回复株的构建 | 第44页 |
·突变株LPS表型鉴定 | 第44页 |
·Western blot比较抗原差异 | 第44-45页 |
·生长曲线及细菌活力的检测 | 第45-46页 |
·突变株RA△604 LD_(50)及血液载菌量的测定 | 第46-48页 |
·突变株RA△604抗血清杀菌能力的测定 | 第48页 |
·细菌粘附入侵结果 | 第48-49页 |
·LP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49页 |
·免疫保护力的测定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