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集聚与边界识别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内容框架 | 第11-13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8页 |
·文献计量分析 | 第13-24页 |
·城市功能的研究持续升温 | 第13页 |
·国内外城市功能研究趋势 | 第13-24页 |
·国内外有关城市功能区研究的评述 | 第24-28页 |
·产业功能集聚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 | 第24页 |
·技术更新推动了城市功能分区认识的深化 | 第24-26页 |
·通勤区域化是城市功能集聚区识别的主流方法 | 第26-28页 |
第3章 城市功能集聚与演化的理论思考 | 第28-34页 |
·城市功能集聚的一般形式 | 第28-30页 |
·城市功能集聚的基本单元 | 第28-29页 |
·城市功能集聚的内核空间 | 第29-30页 |
·城市功能集聚的区际联系 | 第30页 |
·城市功能集聚的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外部性均衡是城市功能集聚的临界法则 | 第30-31页 |
·功能专业化是城市功能集聚的内生动力 | 第31页 |
·空间均质化是城市功能集聚的成熟标志 | 第31-32页 |
·城市功能集聚的空间形态 | 第32-34页 |
·功能集聚核 | 第32页 |
·功能组合片 | 第32-33页 |
·功能辐射区 | 第33-34页 |
第4章 城市产业功能集聚的度量方法 | 第34-41页 |
·城市产业功能分类及其优势度测算 | 第34-35页 |
·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 第34-35页 |
·城市产业功能优势度测算 | 第35页 |
·城市产业功能主体的地理邻近及其紧密度测定 | 第35-36页 |
·功能主体的地理邻近 | 第35-36页 |
·城市产业功能主体集聚的紧密度测定 | 第36页 |
·城市产业功能集聚的边界及其集聚度测定 | 第36-41页 |
·城市产业功能集聚的不连续边界 | 第36-37页 |
·城市产业功能集聚边界的识别 | 第37-41页 |
第5章 上海市徐汇区产业功能集聚实例研究 | 第41-62页 |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研究对象 | 第41-42页 |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数据处理与检验 | 第42-46页 |
·数据转换 | 第42-43页 |
·数据检验 | 第43-46页 |
·徐汇区城市产业功能的优势度变化 | 第46-47页 |
·徐汇区城市产业功能类型 | 第46-47页 |
·徐汇区城市产业功能的演变趋势 | 第47页 |
·徐汇区城市产业功能的紧密度特征 | 第47-54页 |
·徐汇区城市产业功能主体邻近性制图 | 第47-52页 |
·徐汇区产业功能紧密度变化趋势 | 第52-54页 |
·徐汇区城市产业功能的集聚度特征 | 第54-62页 |
·徐汇区城市产业功能集聚制图 | 第54-59页 |
·徐汇区产业功能集聚边界值的确定 | 第59页 |
·徐汇区产业功能集聚的趋势特征 | 第59-62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