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东段几条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活动证据与变形机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 ·选题依据、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 第17-22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 第22页 |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2-23页 |
| ·论文包括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构造背景和研究方法 | 第24-37页 |
| ·大地构造和活动构造背景 | 第24-26页 |
| ·沉积地层 | 第26-28页 |
| ·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方法 | 第28-37页 |
| ·年代学约束的原理和方法 | 第29-35页 |
|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原理 | 第29-31页 |
| ·岩石暴露年龄的计算原理 | 第31-32页 |
| ·~(10)Be测年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测试 | 第32-33页 |
| ·~(14)C年代学及其在古地震学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 ·光释光(OSL)测年 | 第34-35页 |
| ·地貌测量方法简介 | 第35-37页 |
| ·UAV测量 | 第35页 |
| ·差分GPS测量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带的走滑活动特征 | 第37-46页 |
| ·断裂带概况和展布 | 第37-38页 |
| ·塔孜布拉克地表破裂带 | 第38-42页 |
| ·托莱泉拉分盆地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巴里坤盆地及其边界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 第46-99页 |
| ·巴里坤山地形地貌概况 | 第46页 |
|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的几何展布 | 第46-48页 |
|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 第48-75页 |
| ·雄库尔地表破裂带 | 第48-49页 |
| ·雄库尔段古地震研究 | 第49-61页 |
| ·同震位移特征的确定 | 第61-67页 |
| ·雄库尔段滑动速率的确定 | 第67-68页 |
|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洛包泉段构造样式 | 第68-71页 |
| ·萨尔乔克段的断层活动特征 | 第71-75页 |
|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东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 第75-91页 |
| ·马家庄-李家庄段的地貌特征和断层活动特征 | 第76-79页 |
| ·红山-奎苏段的断层展布和地貌 | 第79-80页 |
| ·红山段古地震研究 | 第80-83页 |
| ·红山段断层的缩短速率和隆升速率的确定 | 第83-90页 |
| ·奎苏褶皱 | 第90-91页 |
| ·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 第91-95页 |
| ·伊吾盆地南缘断裂与盐池破裂带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 第五章 哈密盆地北缘断裂变形特征和运动速率 | 第99-112页 |
| ·哈密盆地北缘断裂活动性 | 第99页 |
| ·德外里段古地震研究 | 第99-107页 |
| ·德外里段地貌面暴露年龄的确定 | 第107-109页 |
| ·哈密盆地北缘断裂晚第四纪隆升和缩短速率 | 第109-110页 |
| ·探槽限定的断裂滑动速率 | 第109-110页 |
| ·暴露地貌面限定的断裂滑动速率 | 第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第六章 变形机制的探讨 | 第112-124页 |
| ·历史地震震中和现今地震活跃度 | 第112-118页 |
| ·历史文献记录 | 第112-114页 |
| ·地表破裂带与历史地震关系讨论 | 第114-117页 |
| ·地震活跃度、地震空区及其反映的构造变形 | 第117-118页 |
| ·断裂滑动速率的讨论 | 第118-119页 |
| ·走滑变形与挤压变形的耦合 | 第119-121页 |
| ·走滑变形出现的动力学意义 | 第121-123页 |
| ·东天山东段现今构造模型的初步分析 | 第123-124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124-127页 |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124-125页 |
| ·主要进展与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 ·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方向 | 第126-127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7-144页 |
| 致谢 | 第144-1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