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31页 |
| ·气固流动研究 | 第17-26页 |
| ·煤气化过程研究 | 第26-29页 |
| ·提升管结构研究 | 第29-31页 |
|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数值模型介绍 | 第32-44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控制方程 | 第32-39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32页 |
| ·动量方程 | 第32-33页 |
| ·本构方程 | 第33-38页 |
| ·能量方程 | 第38页 |
| ·组分输运方程 | 第38-39页 |
| ·煤气化反应模型 | 第39-44页 |
| ·煤热解反应模型 | 第39-40页 |
| ·异相反应模型 | 第40-42页 |
| ·均相反应模型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气固流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第44-70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常压冷态气固流动数值模拟 | 第44-62页 |
| ·实验及模拟方法 | 第44-50页 |
| ·EMMS/Matrix曳力模型计算结果 | 第50-54页 |
| ·EMMS/Matrix与Gidaspow曳力模型对比 | 第54-60页 |
| ·二维模型与三维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 第60-62页 |
| ·高温高压气固流动数值模拟 | 第62-68页 |
| ·实验及模拟方法 | 第62-65页 |
| ·与加压冷态气固流动实验比较 | 第65-66页 |
| ·与加压热态气固流动实验比较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煤气化过程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第70-86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加压密相输运床提升管煤气化过程模拟 | 第70-78页 |
| ·实验与模拟方法 | 第70-72页 |
| ·网格无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 ·焦炭-蒸汽反应速率参数分析 | 第73-75页 |
| ·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煤气化过程模拟 | 第78-83页 |
| ·实验及模拟方法 | 第78-80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 第五章 压力和温度对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征的影响 | 第86-104页 |
| ·引言 | 第86页 |
| ·压力对气固流动特征的影响 | 第86-99页 |
| ·流域转变特征 | 第87-92页 |
| ·轴向分布特征 | 第92-96页 |
| ·径向分布特征 | 第96-99页 |
| ·温度对气固流动特征的影响 | 第99-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六章 操作参数对提升管内煤气化过程的影响 | 第104-122页 |
| ·引言 | 第104页 |
| ·氧气/煤比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 ·蒸汽/煤比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 ·固体循环流率的影响 | 第109-114页 |
| ·限定最高温度时的煤气化结果分析 | 第114-116页 |
| ·操作压力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 第七章 分段提升管结构研究 | 第122-138页 |
| ·引言 | 第122页 |
| ·分段提升管介绍 | 第122-124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24-125页 |
| ·气固流动特征研究 | 第125-136页 |
| ·分段提升管流动行为 | 第125-129页 |
| ·分段提升管与等径提升管对比 | 第129-131页 |
| ·第一反应区直径的影响 | 第131-134页 |
| ·第一反应区高度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38-142页 |
| ·结论 | 第138-140页 |
| ·创新点总结 | 第140-141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41-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8-150页 |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