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走向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引言第9-15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研究说明第10-12页
     ·关于“社会福利”概念第10-11页
     ·研究思路第11页
     ·研究方法第11-12页
     ·创新点与不足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15-18页
   ·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基础:福利经济论第15-16页
     ·庇古的古典福利经济理论第15-16页
     ·新福利经济学第16页
   ·社会福利的政治学基础:罗尔斯的正义论第16-17页
   ·社会福利的社会学基础:公平与效率理论第17-18页
第3章 经济高增长时期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状况第18-24页
   ·经济高增长时期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取向第18-19页
   ·经济高增长时期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情况第19-21页
     ·社会福利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第19页
     ·社会福利参保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第19-20页
     ·社会福利法制建设逐步健全第20页
     ·社会福利待遇水平逐渐提高第20-21页
   ·我国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第21-24页
     ·制度虽全覆盖,但仍有部分人没有参保第21页
     ·制度间衔接不畅,导致部分群体福利受损第21-22页
     ·保障水平过低,无实质性公平公正第22页
     ·福利水平差异较大,有失公平正义的制度初衷第22-23页
     ·制度构建未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第23-24页
第4章 经济增长“新常态”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第24-29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第24-25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发展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取向第25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社会福利制度转向公平正义的必要性第25-27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社会福利制度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需要第25-26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社会福利制度是维持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第26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社会福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需要第26-27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社会福利制度转向公平正义的可行性第27-29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为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第27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为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第27-28页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民生诉求为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第28-29页
第5章 其他国家在经济增长出现拐点后的社会福利制度变革的经验借鉴第29-35页
   ·崇尚经济效率——美国的“市场模式”第29-31页
     ·美国经济危机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历程第29页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借鉴第29-31页
   ·和谐与均衡——德国的“社会模式”第31-32页
     ·德国二战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历程第31页
     ·德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借鉴第31-32页
   ·重视公平平等——瑞典的“福利模式”第32-35页
     ·瑞典经济危机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历程第33页
     ·瑞典社会福利的经验借鉴第33-35页
第6章 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向公平正义转向的建议第35-43页
   ·由城乡二元社会福利走向城乡社会福利一体化第35-36页
     ·推动城乡社会福利制度的衔接及整合第35-36页
     ·切实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公共投入第36页
     ·攻难克坚做好农村扶贫开发第36页
   ·由不均衡的社会福利走向更为公平平等的社会福利体系第36-37页
     ·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第37页
     ·通过转移支付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第37页
   ·走向充分体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社会福利体系第37-39页
     ·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实现社会福利人群全覆盖第37-38页
     ·适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第38-39页
   ·走向顺应老龄化趋势,完善对特殊群体保护的社会福利体系第39-43页
     ·优化养老保障,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第39-40页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40-41页
     ·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护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46-47页
后记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主体功能区战略下的吉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下的地方政府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