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专著 | 第11-12页 |
(二)博、硕论文 | 第12-13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13-17页 |
三、立题依据与研究价值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汉唐“咏柳诗”的文化意象渊源——《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 | 第18-24页 |
一、渊源之一:《诗经》中“柳”意象 | 第18-20页 |
(一)四首诗中杨柳物象分析 | 第18-19页 |
(二)《诗经》柳意象对后世诗歌柳意象的影响 | 第19页 |
(三)杨柳植物意象在先秦时期的地位 | 第19-20页 |
二、渊源之二:《楚辞》、《古诗十九首》 | 第20-22页 |
(一)《楚辞》、《古诗十九首》芳草寄远传统是“折柳赠别”的源头 | 第20-21页 |
(二)《古诗十九首》中的“柳”意象——“别离”母题的产生 | 第21-22页 |
三、渊源之三:先秦柳文化的民俗传说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汉唐咏柳诗的文化意象的内涵与嬗变 | 第24-38页 |
一、两汉咏柳诗的“离别”文化意象 | 第24-26页 |
(一)离别内涵阐述 | 第24页 |
(二)三首诗的题材及“离别”主题内容分析 | 第24-25页 |
(三)两汉咏柳诗的“离别”文化意象折射出文人的主观情意及艺术表现手法特点 | 第25页 |
(四)汉代咏柳诗与民俗、文献记载的关系 | 第25-26页 |
二、魏晋南北朝咏柳诗的文化意象拓展 | 第26-31页 |
(一)应景拓展为一年四季 | 第27-28页 |
(二)借“柳”类比美人 | 第28页 |
(三)借“柳”表现思乡 | 第28-29页 |
(四)借“柳”表现相思与闺怨 | 第29页 |
(五)借“柳”表现时光易逝 | 第29-30页 |
(六)借“柳”表现送别 | 第30页 |
(七)借柳歌功颂德的应制诗 | 第30-31页 |
三、唐代咏柳诗文化意象的拓展 | 第31-38页 |
(一)“伤亡悼古”的象征 | 第32-33页 |
(二)“欺狂”人品的象征 | 第33页 |
(三)青楼女子的象征 | 第33-34页 |
(四)苦闷忧愤情绪象征 | 第34页 |
(五)以李商隐为例的个案分析 | 第34-38页 |
第三章 汉唐咏柳诗的审美心理嬗变 | 第38-50页 |
一、由应景到惜别的转变 | 第38-42页 |
(一)《诗经》——柳意象应景描写之源头 | 第38页 |
(二)两汉魏晋——由应景到惜别的转折期 | 第38-40页 |
(三)南北朝至唐代——柳意象惜别内涵的明确化时期 | 第40-42页 |
二、由悼亡到悲悯的转变 | 第42-44页 |
三、由男性角色到拟女性角色的转变 | 第44-45页 |
四、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 第45-50页 |
结语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