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分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一 引言 | 第12-2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丛藓科植物的研究历史 | 第13-14页 |
·近年来丛藓科植物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火山苔藓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丛藓科植物形态特征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叶特征 | 第18页 |
·孢蒴和蒴齿 | 第18-19页 |
·孢子 | 第19-20页 |
·疣 | 第20页 |
·原丝体 | 第20-21页 |
·丛藓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 第21-23页 |
·生长型 | 第21页 |
·配子体特征 | 第21-22页 |
·孢子体特征 | 第22页 |
·繁殖方式 | 第22-23页 |
·五大连池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5页 |
二 五大连池丛藓科的分类 | 第25-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标本采集、整理和鉴定 | 第25页 |
·新记录的标识 | 第25页 |
·分类与讨论 | 第25-100页 |
·丛本藓属 | 第27-33页 |
·扭口藓属 | 第33-37页 |
·红叶藓属 | 第37-44页 |
·陈氏藓属 | 第44-48页 |
·对齿藓属 | 第48-56页 |
·净口藓属 | 第56-61页 |
·湿地藓属 | 第61-63页 |
·薄齿藓属 | 第63-66页 |
·大丛藓属 | 第66-69页 |
·赤藓属 | 第69-74页 |
·反扭藓属 | 第74-76页 |
·纽藓属 | 第76-81页 |
·墙藓属 | 第81-84页 |
·毛口藓属 | 第84-92页 |
·小石藓属 | 第92-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三 五大连池火山群丛藓科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组成 | 第101-118页 |
·属、种组成及优势属分析 | 第101-102页 |
·五大连池火山群新记录种 | 第102-103页 |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第103-104页 |
·与其它山地丛藓科植物区系比较 | 第104-112页 |
·丛藓科植物在五大连池各火山中的分布 | 第112-118页 |
·新期火山(黑龙山和火烧山) | 第114页 |
·东、西龙门山,笔架山和小孤山 | 第114-115页 |
·东、西焦得布,南、北格拉球山和卧虎山 | 第115页 |
·莫拉布山和尾山 | 第115-116页 |
·药泉山 | 第116页 |
·关于丛藓科植物在新期火山和老期火山分布的讨论 | 第116-118页 |
四 五大连池丛藓科植物生境多样性研究 | 第118-124页 |
·丛藓科植物生境组成统计 | 第118-119页 |
·丛藓科植物物种在7种生境的频度统计 | 第119-123页 |
·七种生境中丛藓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第123-124页 |
五 总结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