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地区山地传统村落营造技术研究--以山西省昔阳县长岭村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14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14页 |
·归纳总结法 | 第14页 |
·学科交叉法 | 第14页 |
·系统研究法 | 第14-15页 |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第15-18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5-18页 |
第二章 长岭村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环境 | 第18-26页 |
·自然环境 | 第19-21页 |
·区位条件 | 第19页 |
·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山水地形地貌 | 第20页 |
·自然资源 | 第20-21页 |
·历史环境 | 第21-25页 |
·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建造沿革 | 第22页 |
·社会结构 | 第22-23页 |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第23页 |
·民俗文化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长岭传统村落的空间营造研究 | 第26-40页 |
·长岭村落的布局特点及选址理论 | 第27-30页 |
·选址 | 第27页 |
·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7-30页 |
·村落空间营造 | 第30-38页 |
·山地村落的空间营造 | 第30-32页 |
·村落中的点-入口、古井等 | 第32-34页 |
·村落中的线-街巷 | 第34-36页 |
·村落中的面-院落和场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长岭村院落的空间营造研究 | 第40-70页 |
·民居形制分析 | 第41-46页 |
·院落类型 | 第41-42页 |
·院落的拓展形式 | 第42-44页 |
·院落间的连接 | 第44-46页 |
·院落朝向分析 | 第46页 |
·民居的构成要素及功能分析 | 第46-49页 |
·建筑 | 第46-48页 |
·院落 | 第48-49页 |
·空间营造分析 | 第49-56页 |
·灰空间 | 第49-51页 |
·空间序列 | 第51-52页 |
·建筑内部的空间营造 | 第52-56页 |
·典型例证 | 第56-68页 |
·民居院落 | 第56-66页 |
·公共院落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长岭传统村落建筑的结构与构造 | 第70-88页 |
·结构体系研究 | 第71-77页 |
·窑洞拱券结构体系 | 第71-74页 |
·砖木结构体系 | 第74-75页 |
·两种体系结构的比较 | 第75-77页 |
·构造的表达 | 第77-80页 |
·窑洞檐廊 | 第77-78页 |
·窑洞结构与砖木结构的组合 | 第78-80页 |
·建造过程 | 第80-87页 |
·基址选择 | 第80-81页 |
·建筑的构筑 | 第81-83页 |
·建筑装修 | 第83-85页 |
·建筑技术 | 第85-86页 |
·关于建造过程的民风民俗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长岭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与保护发展策略 | 第88-102页 |
·长岭古村面临的问题 | 第89页 |
·生活环境较差 | 第89页 |
·旅游发展不成熟 | 第89页 |
·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议 | 第89-95页 |
·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89-90页 |
·保护的内容 | 第90-95页 |
·长岭村价值特色 | 第95-98页 |
·保存完好的历史环境 | 第95-96页 |
·良好的村落规划 | 第96页 |
·形制特殊的古民居 | 第96-97页 |
·装饰精美的建筑构件 | 第97-98页 |
·历史文化价值定位 | 第98-100页 |
·区域历史发展的见证 | 第98页 |
·乡野营建智慧的集成 | 第98-99页 |
·耕读文化与家族文化的交融 | 第99页 |
·地域民居营造的范式 | 第99-100页 |
·传统村落发展策略 | 第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插图表格目录 | 第106-110页 |
附表一:长岭村建筑概况及评价 | 第110-118页 |
附录二:长岭村陈氏名人录(民国前) | 第118-122页 |
附表三:村落部分牌匾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