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40页 |
| ·高效清洁的新能源—聚变能 | 第12-18页 |
| ·聚变装置中的灰尘 | 第18-38页 |
| ·灰尘的产生机制以及清洗技术 | 第19-22页 |
| ·装置灰尘的实验结果 | 第22-27页 |
| ·灰尘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理论 | 第27-33页 |
| ·灰尘的模拟 | 第33-38页 |
| ·小结 | 第38页 |
| ·本论文研究目标和结构安排 | 第38-39页 |
| ·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研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39-40页 |
| 第2章 分子动力学方法 | 第40-50页 |
| ·基本概念与方法简介 | 第40-41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 ·势函数 | 第42-46页 |
| ·对势 | 第42-43页 |
| ·无方向性多体势 | 第43-45页 |
| ·考虑角度效应的多体势 | 第45-46页 |
| ·牛顿运动方程的求解 | 第46页 |
| ·误差分析 | 第46-47页 |
| ·分子动力学软件简介 | 第47-50页 |
| 第3章 灰尘颗粒在鞘层中的受力 | 第50-90页 |
| ·等离子体鞘层 | 第50-51页 |
| ·灰尘在鞘层中的受力 | 第51-69页 |
| ·双球坐标系 | 第51-55页 |
| ·灰尘存在下等离子体鞘层电势 | 第55-59页 |
| ·电荷密度 | 第59-65页 |
| ·灰尘表面总电荷 | 第65-67页 |
| ·灰尘受力计算 | 第67-69页 |
| ·材料表面上灰尘颗粒的受力 | 第69-83页 |
| ·双极坐标系 | 第69-71页 |
| ·等离子体鞘层电势 | 第71-74页 |
| ·电荷密度 | 第74-80页 |
| ·灰尘总电荷 | 第80-81页 |
| ·灰尘受力 | 第81-83页 |
| ·数值计算和比较 | 第83-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4章 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 | 第90-120页 |
| ·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90-111页 |
| ·模拟参数 | 第90-93页 |
| ·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典型作用过程 | 第93-101页 |
| ·灰尘速度对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 ·灰尘尺寸对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102页 |
| ·入射灰尘数目对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 ·铍灰尘与钨材料的作用 | 第104-106页 |
| ·钨灰尘与铍材料的相互作用 | 第106-108页 |
| ·铍灰尘与铍材料的相互作用 | 第108-109页 |
| ·纳米灰尘颗粒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独特现象 | 第109-11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10-111页 |
| ·灰尘导致的材料溅射 | 第111-116页 |
| ·能量分配 | 第116-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 第5章 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模型 | 第120-136页 |
| ·分析模型 | 第120-126页 |
| ·分析模型的推导 | 第120-125页 |
| ·关于模型假设的一些讨论 | 第125-126页 |
| ·分析模型与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126-131页 |
| ·分析模型与分子动力学结果的比较 | 第126-128页 |
| ·与其他文献结果的比较 | 第128-131页 |
| ·结论 | 第131页 |
| ·分析模型在托卡马克中的应用 | 第131-136页 |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6-140页 |
| ·全文总结 | 第136-137页 |
| ·鞘层中灰尘受力的计算 | 第136页 |
| ·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模拟 | 第136-137页 |
| ·灰尘与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的分析预测模型 | 第13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8-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54-156页 |
| 致谢 | 第156-15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