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省腐枝叶上卷旋与砖格丝孢菌的分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 丝孢菌的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3页 |
·丝孢菌的分类研究历史 | 第11-12页 |
·丝孢菌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采样地点生境与当地丝孢菌资源分析 | 第13页 |
3. 丝孢真菌的多样性 | 第13-15页 |
·丝孢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 第13-14页 |
·丝孢真菌的生态多样性 | 第14页 |
·丝孢菌的生态功能多样性 | 第14-15页 |
4. 丝孢菌的分类体系与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丝孢菌分类体系的历史与发展 | 第15-16页 |
·有性型-无性型关系 | 第16-17页 |
·丝孢菌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5. 丝孢菌的形态学分类标准 | 第17-18页 |
·卷旋孢子丝孢菌 | 第18页 |
·砖格丝孢菌 | 第18页 |
6. 现代分类技术在丝孢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与科学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标本来源及采集 | 第20页 |
2. 培养基,仪器和试剂 | 第20-2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实验室内标本处理 | 第21页 |
·观察菌种的玻片制作 | 第21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第21-22页 |
·促进产孢的方法 | 第22页 |
·产孢方式和分生孢子萌发观察 | 第22页 |
·显微观察 | 第22页 |
·菌种描述鉴定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79页 |
卷旋孢子类丝孢菌 | 第23页 |
1. 蜗孢属 | 第23-26页 |
·锥齿蜗孢 | 第24-25页 |
·越橘蜗孢 | 第25-26页 |
2. 卷丝孢属 | 第26-31页 |
·固着卷丝孢 | 第26-28页 |
·海德拉巴卷丝孢 | 第28-29页 |
·细小卷丝孢 | 第29-30页 |
·瑞丽卷丝孢 | 第30-31页 |
3. 旋卷孢属 | 第31-42页 |
·柔细旋卷孢 | 第33-34页 |
·灰色旋卷孢 | 第34-35页 |
·圭亚那旋卷孢 | 第35-36页 |
·拟曲旋卷孢 | 第36-37页 |
·鼠灰旋卷孢 | 第37-38页 |
·苍白旋卷孢 | 第38-39页 |
·青绿旋卷孢 | 第39-42页 |
砖格丝孢菌 | 第42-43页 |
1. 链格孢属 | 第43-45页 |
·链格孢 | 第44-45页 |
2. 平脐蠕孢属 | 第45-46页 |
·麦根腐平脐蠕孢 | 第45-46页 |
3. 管隔孢属 | 第46-48页 |
·骨脊管格孢 | 第47-48页 |
4. 串孢霉属 | 第48-49页 |
·杯刺球菌的串孢霉阶段 | 第48-49页 |
5. 角状孢属 | 第49-51页 |
·多疣角状孢 | 第50-51页 |
6. 瓶梗附孢属 | 第51-53页 |
·镰刀形瓶梗附孢 | 第51-52页 |
·宇田川瓶梗附孢 | 第52-53页 |
7. 链蠕孢属 | 第53-54页 |
·短柄链蠕孢 | 第53-54页 |
8. 砖格孢属 | 第54-60页 |
·澳大利亚砖格孢 | 第55-56页 |
·雅致砖格孢 | 第56-57页 |
·七臂砖格孢 | 第57-58页 |
·萨氏砖格孢 | 第58-59页 |
·锡兰砖格孢 | 第59-60页 |
9. 爱氏霉属 | 第60-62页 |
·长直生爱氏霉 | 第61-62页 |
10. 附球霉属 | 第62-63页 |
·黑色附球霉 | 第62-63页 |
11. 顶孢属 | 第63-65页 |
·管形顶孢 | 第63-65页 |
12. 异型格孢属 | 第65-66页 |
·小球异型格孢 | 第65-66页 |
13. 单格孢属 | 第66-70页 |
·阿布单格孢 | 第67-68页 |
·栗色单格孢 | 第68-69页 |
·脑单格孢 | 第69-70页 |
14. 扇格孢属 | 第70-71页 |
·宽孢扇格孢 | 第70-71页 |
15. 束梗密格孢属 | 第71-73页 |
·束梗密格孢 | 第72-73页 |
16. 四绺孢属 | 第73-75页 |
·芒四绺孢 | 第74-75页 |
17. 细基格孢属 | 第75-79页 |
·韭细基格孢 | 第75-7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9-83页 |
1. 结论 | 第79-80页 |
2. 讨论 | 第80-81页 |
·卷旋孢子类丝孢菌和砖格丝孢菌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80页 |
·卷旋孢子类丝孢菌和砖格丝孢菌分类标准 | 第80-81页 |
·评议 | 第81页 |
3. 创新点 | 第81-82页 |
4.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92页 |
导师简介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