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刘德桓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第14-23页 |
| 1. 刘德桓教授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 第14-20页 |
| ·读经典,做临床,广纳众长、追求新知 | 第14-15页 |
| ·突出特点,肝肾为重,痰瘀同治 | 第15-17页 |
| ·重实践,善创新,师古而不泥古 | 第17-18页 |
| ·辨证细致入微,治疗得心应手 | 第18页 |
| ·扬长避短,诊疗中西互参 | 第18-19页 |
| ·善于古方新用 | 第19-20页 |
| 2. 刘德桓教授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第20-23页 |
| ·治疗心病的经验 | 第20-21页 |
| ·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经验 | 第21页 |
| ·治疗中风后焦虑状态的经验 | 第21页 |
| ·治疗眩晕病的经验 | 第21-22页 |
| ·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经验 | 第22页 |
| ·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经验 | 第22页 |
| ·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刘德桓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第23-2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3-24页 |
|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 ·剔除标准 | 第24页 |
| ·胶落标准 | 第24页 |
| 2.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 ·试验类型 | 第24页 |
| ·病例样本估算 | 第24-25页 |
| ·分组方法 | 第25页 |
| ·治疗方法 | 第25页 |
| ·终止标准 | 第25页 |
| ·病例脱落原因 | 第25页 |
|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25-26页 |
| ·观测指标 | 第26页 |
| 3. 统计学方法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结果 | 第27-32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7-28页 |
|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27页 |
| ·两组病人合并症比较 | 第27-28页 |
| ·两组病人文化程度构成比比较 | 第28页 |
| 2. 两组治疗前后MMSE、FAQ、ADL、CDR评分比较 | 第28-30页 |
|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 第28页 |
| ·两组治疗前后FAQ评分比较 | 第28-29页 |
| ·两级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 第29页 |
| ·两组治疗前后CDR评分比较 | 第29页 |
|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29-30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 第30页 |
| ·两组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 第30页 |
| 3. 两组安全性比较 | 第30-32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WBC、RBC、HGB、PLT比较 | 第30-31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比较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32-37页 |
| 结论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附录A | 第40-42页 |
| 附录B | 第42-43页 |
| 附录C | 第43-44页 |
| 附录D | 第44-46页 |
| 附录E | 第46-48页 |
| 附录F | 第48-51页 |
| 附录G | 第51-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文献综述 | 第6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