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协同治理背景下政府与社会组织有效关系的建构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一、导论第8-16页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8-9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 研究思路第14-16页
  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二、治理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探索第16-19页
 (一) 治理的产生与发展第16页
 (二)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价值第16-17页
 (三)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对治理理论的借鉴第17-19页
三、协同治理背景下政府、社会与公民的关系第19-23页
 (一) 协同治理与主体多元化第19-20页
 (二) 社会治理与多元主体的协同第20页
 (三) 协同治理对政府、社会与公民关系的要求第20-23页
  1. 协同治理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第21页
  2. 协同治理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第21-23页
四、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第23-32页
 (一) 我国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第23-26页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组织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第23页
  2.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为社会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23页
  3. 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23-26页
 (二) 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现状第26-28页
  1. 官办社会组织第27页
  2. 委托代理关系的社会组织第27-28页
  3. 民间社会组织第28页
 (三) 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第28-32页
  1. 宏观方面,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第29-30页
  2. 中层制度方面,当前注册登记管理制度的阻碍第30-31页
  3. 在微观方面,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有效互动的关系第31-32页
五、适应协同治理要求的政府与社会组织有效关系的构建第32-41页
 (一) 政府与社会组织职能、地位的法律确定第32-35页
  1. 政府与社会组织职能的法律确定第32-34页
  2. 政府与社会组织地位的法律确定第34-35页
 (二) 政府与社会组织行为边界的制度保障第35-37页
  1. 在社会协同治理系统中,明确政府本身具有的特质和特别功能第35页
  2. 由政府与社会组织两者间的行为模式确定其行为边界第35-36页
  3. 基于治理对象的划分第36页
  4. 在互动合作中逐渐明确各主体的行为边界第36页
  5. 两者的行为边界划分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第36-37页
 (三) 政府与社会组织有效关系完善的要件第37-39页
  1. 政府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第37-38页
  2. 社会组织要加强能力建设,推动自身发展第38页
  3. 政府要对社会组织加大支持力度第38-39页
  4. 完善社会组织的立法,改革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体制,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的具体机制第39页
 (四) 环境的改造:一种新型文化传统的培育与建构第39-41页
  1. 政治上的认同第40页
  2. 伦理上的相互信任第40页
  3. 利益上的相互协调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昌市航天城建设中的舆论引导研究
下一篇: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