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子长油田老草湾区长2储层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研究区概况第8页
   ·精细油藏描述国内外现状第8-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0-11页
   ·研究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第11-12页
第二章 地层精细划分对比与构造特征第12-22页
   ·油藏地质基本特征第12页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第12-18页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第12页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第12-15页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第15-17页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结果第17-18页
   ·构造特征研究第18-19页
   ·小层砂体展布规律第19-22页
第三章 储层沉积特征研究第22-33页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第22页
   ·长2油层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判识第22-24页
   ·沉积相划分方案和测井相分析第24-29页
     ·沉积相划分方案第24页
     ·单井沉积相分析第24-25页
     ·沉积微相与测井相知识库的建立第25-29页
   ·沉积相剖面特征第29-31页
   ·沉积相平面特征第31-33页
     ·研究区优势相砂地比特征及沉积微相划分依据第31页
     ·研究区各主力小层沉积微相平面特征第31-33页
第四章 地质约束的测井储层评价及二次处理第33-51页
   ·研究资料基础第33-34页
     ·取心井分析资料第33页
     ·测井资料、测试及生产资料第33-34页
     ·四性关系数据库的建立第34页
   ·四性关系研究第34-39页
     ·岩性特征分析第34-36页
     ·物性特征分析第36-37页
     ·电性特征分析第37-38页
     ·含油性特征分析第38页
     ·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分析第38-39页
   ·测井资料预处理第39-41页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第39页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第39-40页
     ·岩心深度归位第40-41页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及解释标准的建立第41-43页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第41-42页
     ·孔隙度解释模型第42页
     ·渗透率解释模型第42-43页
     ·饱和度解释模型第43页
   ·油水层判识第43-46页
     ·物性下限的确定第44页
     ·油层电性下限判别标准第44-46页
   ·测井二次解释成果第46-47页
   ·各小层孔、渗、饱参数平面分布特征第47-51页
第五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第51-75页
   ·岩相建模方法第51-54页
     ·标点过程(布尔模型)第51-53页
     ·截断高斯域第53-54页
     ·指示模拟第54页
   ·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第54-59页
     ·区域化变量概念及基本特征第54-55页
     ·变差函数概念及基本特征第55-57页
     ·克里金插值技术第57-58页
     ·序贯模拟方法概述第58-59页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第59-60页
     ·数据准备第59页
     ·网格设计第59-60页
   ·三维构造模型第60-61页
   ·沉积微相模型第61-64页
     ·相建模的方法选择第61页
     ·相建模的测井数据分析第61-62页
     ·相建模研究成果第62-64页
   ·属性模型的建立第64-73页
     ·属性模型的方法选择及原理第64-66页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第66-68页
     ·渗透率模型第68-71页
     ·油水分布模型第71-73页
   ·储量计算第73-75页
     ·储量参数设置第73-74页
     ·储量计算结果第74-75页
第六章 储层综合评价第75-85页
   ·储层非均匀质性特征第75-81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75-79页
     ·储层隔夹层剖面特征第79页
     ·储层隔夹层平面分布第79-80页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第80-81页
   ·储层分类评价第81-84页
   ·下步开发建议第84-85页
第七章 结论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子长油田余家坪王家湾区储层评价
下一篇:靖边采油厂西部主力油层沉积相及储层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