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2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 研究问题界定 | 第14-15页 |
(一) 公众参与的含义 | 第14页 |
(二) 公共决策的含义 | 第14-15页 |
(三) 圆桌对话的含义 | 第15页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0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六、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现状 | 第24-35页 |
一、 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兴起与发展 | 第24-30页 |
(一) 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兴起 | 第24-25页 |
(二) 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发展 | 第25-27页 |
(三)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几种主要途径 | 第27-30页 |
二、 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 公众参与途径有限 | 第30-31页 |
(二) 政府主导性过强 | 第31-32页 |
(三) 参与各方不平等 | 第32-33页 |
(四) 公众缺乏必要的信息 | 第33-34页 |
(五) 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圆桌对话——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一种新途径 | 第35-49页 |
一、 圆桌对话的出现 | 第35-38页 |
(一) 当前各种参与方式下的困境 | 第35-36页 |
(二) 圆桌对话的适时出现 | 第36-38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38-42页 |
(一) 协商民主理论 | 第38-39页 |
(二) 治理理论 | 第39-40页 |
(三)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40-42页 |
三、 圆桌对话制度的全面剖析 | 第42-49页 |
(一) 圆桌对话的内涵 | 第42-44页 |
(二) 圆桌对话的精神实质 | 第44-45页 |
(三) 圆桌对话的优势 | 第45-46页 |
(四) 圆桌对话的局限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圆桌对话的适用 | 第49-57页 |
一、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49-51页 |
(一) 公众参与愿望 | 第49页 |
(二) 公众参与能力 | 第49-50页 |
(三) 公共决策效率 | 第50页 |
(四) 公共决策质量 | 第50-51页 |
(五) 公众接受度 | 第51页 |
二、 决定公众参与途径的分析 | 第51-53页 |
(一) 公共决策问题的特点 | 第52-53页 |
(二) 决策过程的要求 | 第53页 |
(三) 政策的相关要求 | 第53页 |
三、 决定公众参与途径的判断标准 | 第53-54页 |
四、 适合圆桌对话途径的判断标准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圆桌对话在我国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对沈阳某次圆桌对话的考察 | 第57-66页 |
一、 沈阳“关于城建东逸花园社区居民要求拆除振东中学锅炉房及烟囱问题”主题环境圆桌对话会议 | 第57-62页 |
(一) 第一次圆桌对话会议 | 第57-59页 |
(二) 第二次圆桌对话会议 | 第59-61页 |
(三) 对话会评价 | 第61-62页 |
二、 我国圆桌对话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 第62-64页 |
(一) 公众代表的“非代表性” | 第62页 |
(二) 参与各方的非对等性 | 第62-63页 |
(三) 缺乏实质性的沟通和交流 | 第63页 |
(四) 缺乏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和指导 | 第63页 |
(五) 会议的组织主持方不够独立 | 第63-64页 |
三、 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评价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完善圆桌对话途径的建议 | 第66-71页 |
一、 扩大圆桌对话的试点 | 第66-67页 |
二、 加强各方参与能力的建设 | 第67-68页 |
三、 重视圆桌对话主持人的培养 | 第68-69页 |
四、 圆桌对话的规范化制度化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