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鄂西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层控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2页 |
| ABSTRACT | 第12-1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28页 |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1.3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20-26页 |
| ·成矿流体研究 | 第21-22页 |
| ·MVT矿床定年方法 | 第22-23页 |
|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 第23-26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28-54页 |
| §2.1 地层 | 第28-32页 |
| ·基底 | 第28页 |
| ·盖层 | 第28-31页 |
| ·主要赋矿地层特征 | 第31-32页 |
| §2.2 岩浆岩和变质岩 | 第32-33页 |
| ·岩浆岩 | 第32-33页 |
| ·变质岩 | 第33页 |
| §2.3 地质构造 | 第33-45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3-34页 |
| ·构造特征 | 第34-43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43-45页 |
| §2.4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50页 |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45-49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9-50页 |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第50-54页 |
| 第三章 陡山沱组中的铅锌矿床 | 第54-94页 |
| §3.1 陡山沱组铅锌矿区域分布特征 | 第54页 |
| §3.2 冰洞铅锌矿床 | 第54-65页 |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54-55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5-64页 |
| ·围岩蚀变 | 第64-65页 |
| §3.3 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特征 | 第65-70页 |
| ·顶、底板地层 | 第65-69页 |
| ·含矿白云岩 | 第69-70页 |
| §3.4 黄铁矿(白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第70-75页 |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70-71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71-74页 |
| ·锶同位素组成 | 第74-75页 |
| §3.5 成矿流体特征 | 第75-80页 |
|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75-76页 |
|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 第76-79页 |
| ·流体密度、压力和成矿深度 | 第79-80页 |
| §3.6 成矿物质来源 | 第80-88页 |
| ·铅同位素组成 | 第81-84页 |
| ·硫同位素组成 | 第84-86页 |
| ·碳氧同位素组成 | 第86-88页 |
| §3.7 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 | 第88-94页 |
| ·MVT铅锌矿床同位素定年概况 | 第88-89页 |
| ·成矿期次划分 | 第89页 |
| ·Rb-Sr法定年 | 第89-92页 |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92页 |
| ·矿床模式 | 第92-94页 |
| 第四章 灯影组中的铅锌矿床 | 第94-120页 |
| §4.1 灯影组铅锌矿区域分布特征 | 第94页 |
| §4.2 凹子岗锌矿床 | 第94-104页 |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94-101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01-104页 |
| ·围岩蚀变 | 第104页 |
| §4.3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04-110页 |
|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04-107页 |
|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 第107-109页 |
| ·流体密度、压力和成矿深度 | 第109页 |
| ·包裹体气相成分 | 第109-110页 |
| §4.4 闪锌矿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110-111页 |
| §4.5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11-116页 |
| ·铅同位素组成 | 第111-113页 |
| ·碳氧同位素组成 | 第113-115页 |
| ·锶同位素组成 | 第115-116页 |
| §4.6 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 | 第116-120页 |
| ·成矿期次 | 第116-118页 |
| ·矿床成因 | 第118-119页 |
| ·成矿模式 | 第119-120页 |
| 第五章 清虚洞组中的铅锌矿床 | 第120-152页 |
| §5.1 清虚洞组铅锌矿区域分布特征 | 第120-122页 |
| §5.3 狮子山铅锌矿床 | 第122-132页 |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22-123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23-129页 |
| ·围岩蚀变 | 第129-132页 |
| §5.4 方解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132-134页 |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132-134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134页 |
| §5.5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34-138页 |
|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34-136页 |
|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 第136页 |
| ·流体密度、压力和成矿深度 | 第136-137页 |
| ·流体体成分 | 第137-138页 |
| §5.6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38-144页 |
| ·铅同位素组成 | 第138-140页 |
| ·硫同位素组成 | 第140-142页 |
| ·碳氧同位素组成 | 第142-144页 |
| §5.7 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 | 第144-152页 |
| ·成矿期次 | 第144-145页 |
| ·Rb-Sr法定年 | 第145-150页 |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150页 |
| ·成矿模式 | 第150-152页 |
| 第六章 区域成矿规律 | 第152-168页 |
| §6.1 区域成矿时代和成矿作用 | 第152-158页 |
| ·成矿时代 | 第152-153页 |
| ·成矿温度和深度 | 第153-156页 |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56-157页 |
| ·成矿作用 | 第157-158页 |
| §6.2 地层、岩相古地理与成矿 | 第158-163页 |
| ·矿源层 | 第158-159页 |
| ·赋矿地层特征 | 第159页 |
| ·含矿围岩特征 | 第159-160页 |
| ·台地边缘控矿特征 | 第160-163页 |
| §6.3 构造与成矿 | 第163-164页 |
| ·褶皱控矿特征 | 第164页 |
| ·断裂控矿特征 | 第164页 |
| §6.4 区域成矿模式 | 第164-168页 |
| ·成矿流体形成阶段 | 第165-167页 |
| ·成矿热液运移-沉淀富集成矿阶段 | 第167-168页 |
| 结论 | 第168-171页 |
| 一、主要认识和进展 | 第168-170页 |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170页 |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0-171页 |
| 致谢 | 第171-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