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焊接条件的无焊孔梁柱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20页 |
| ·焊接数值模拟方面研究 | 第15-18页 |
| ·钢结构梁柱节点方面研究 | 第18-20页 |
| ·焊接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空间 | 第20-21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论文的构成 | 第22-24页 |
| 第2章 焊接有限元模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24-44页 |
| ·焊接有限元分析法 | 第24-26页 |
| ·有限元分析法 | 第24-25页 |
| ·焊接有限元分析法 | 第25-26页 |
| ·焊接有限元分析模型的简化处理 | 第26-28页 |
| ·焊接温度场的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 ·焊接过程中的基本传热学概念 | 第28-29页 |
| ·焊接温度场的基本方程 | 第29页 |
| ·非线性瞬态热传导分析 | 第29-31页 |
| ·焊接应力及应变场的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 ·屈服准则 | 第31-32页 |
| ·强化准则 | 第32-33页 |
| ·流动准则 | 第33页 |
| ·焊接热弹塑性理论 | 第33-34页 |
| ·焊接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确定 | 第34-37页 |
| ·Abaqus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第35-36页 |
| ·Abaqus 的基本使用方法 | 第36-37页 |
| ·焊接热源子程序的应用 | 第37-39页 |
| ·热源子程序 DFLUX 简介 | 第37-39页 |
| ·热源子程序 DFLUX 的调用 | 第39页 |
| ·焊接热源模型的选择 | 第39-43页 |
| ·高斯分布热源模型 | 第40页 |
| ·半球状热源模型和椭球状热源模型 | 第40-41页 |
| ·双椭球热源模型与移动双椭球热源模型 | 第41-42页 |
| ·本文热源模型的选择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无焊孔节点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研究 | 第44-66页 |
| ·焊接条件的研究方案 | 第44-47页 |
| ·焊接条件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44-45页 |
| ·焊接条件的分组 | 第45-47页 |
|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57页 |
| ·无焊孔节点模型 | 第47-48页 |
| ·简化模型的处理方法 | 第48-49页 |
| ·模型材料参数设置的改进 | 第49-50页 |
| ·单元类型确定及模型的网格优化 | 第50-51页 |
| ·模型焊接工艺参数设置的改进 | 第51-52页 |
| ·模型的分析步设置 | 第52页 |
| ·模型的边界条件与约束条件设置 | 第52-53页 |
| ·“生死单元”法的实现 | 第53页 |
| ·模型热源子程序的编写与热荷载的施加 | 第53-57页 |
| ·提交分析与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 第57页 |
| ·焊接温度场、残余应力场分析 | 第57-60页 |
| ·焊接应力及应变场模型的前处理 | 第57-58页 |
| ·热循环曲线的提取 | 第58-59页 |
| ·焊接温度场分布对比 | 第59-60页 |
| ·焊接应力场分布对比 | 第60页 |
| ·拟静力加载分析 | 第60-64页 |
| ·拟静力分析结果对比 | 第61-64页 |
| ·拟静力分析结论 | 第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4章 焊接条件对无焊孔节点焊接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66-94页 |
| ·焊接工艺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66-77页 |
| ·层间温度变化曲线 | 第66-67页 |
| ·温度场分布云图 | 第67-68页 |
| ·样点热循环曲线 | 第68-73页 |
| ·路径上的温度场分布 | 第73-77页 |
|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残余应力及应变场的影响 | 第77-92页 |
| ·焊接残余应力场分布云图 | 第77-78页 |
| ·路径上的焊接残余应力及应变场分布 | 第78-92页 |
| ·确定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 | 第92-93页 |
| ·焊接层间温度的确定 | 第92页 |
| ·焊接顺序的确定 | 第92-93页 |
| ·焊接速度及能量控制方法的确定 | 第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5章 基于改良焊接条件的无焊孔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 第94-108页 |
| ·无焊孔节点焊接条件改良效应分析 | 第94-98页 |
| ·改良前后滞回曲线对比 | 第94页 |
| ·改良前后应力、应变及变形对比 | 第94-96页 |
| ·改良前后节点断裂性能对比 | 第96-98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 | 第98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分析样点及路径设置 | 第98-99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焊接温度场 | 第99-100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焊接温度场分布云图 | 第99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样点热循环曲线 | 第99-100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路径上的温度分布 | 第100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焊接残余应力及应变场 | 第100-102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焊接残余应力及应变场分布云图 | 第100-101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路径上的应力及应变分布 | 第101-102页 |
| ·局部无焊孔节点拟静力分析结果 | 第102-106页 |
| ·破坏形态 | 第102-103页 |
| ·滞回曲线 | 第103页 |
| ·骨架曲线 | 第103页 |
| ·断裂性能 | 第103-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 ·论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16-118页 |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