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1-12页 |
五、 电视纪录片与制片方式的界定 | 第12页 |
第一章 电视纪录片制片发展及制片主体 | 第12-24页 |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的制片发展历程 | 第12-17页 |
一、 少数制片行为的萌芽与摸索(1958—1993) | 第13-14页 |
二、 制播合并政策下的制片尝试(1993—2009) | 第14-15页 |
三、 制播分离要求下的产业经营(2009—)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制片主体的演化 | 第17-20页 |
一、 电视台及所辖机构团队的中坚地位 | 第17-18页 |
二、 民营制作传媒公司加速产业成型 | 第18-19页 |
三、 制片个体、团队在体制内外的游移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制片主体社会身份下的比较 | 第20-24页 |
一、 管理体制与运营趋向 | 第21-22页 |
二、 资本构成与运营环境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电视纪录片制片主体的制片方式 | 第24-37页 |
第一节 制片主体相同的制片流程 | 第24-31页 |
一、 独立自制——传统自制即自产自销流程 | 第25-27页 |
二、 外购自制——外购素材、成品编制流程 | 第27-28页 |
三、 合作共制——多种投资形式的共制流程 | 第28-29页 |
四、 委托另制——委托与招标下的另制流程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制片主体不同的制片行为 | 第31-37页 |
一、 选题策划与投融资 | 第31-33页 |
1. 国有机构融资渠道稳定 | 第31-32页 |
2. 民间主体融资规模有限 | 第32-33页 |
二、 制作资源及其规模 | 第33-35页 |
1. 电视机构制作资源丰富 | 第34页 |
2. 民间主体以项目而组队 | 第34-35页 |
三、 流通 | 第35-37页 |
1. 电视机构主控播出平台 | 第35-36页 |
2. 民间主体传播形式多变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制片方式差异引发的产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8页 |
第一节 制片方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 社会环境变化的客观因素 | 第37-38页 |
二、 制播体制改革的实践运作 | 第38-39页 |
三、 制片主体体制之间的碰撞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制片方式差异性对产业的影响 | 第40-44页 |
一、 制片方式差异性影响产业链链接及延伸 | 第41-42页 |
二、 制片方式差异性影响纪录片产业集群构建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制片主体之间的非对等性 | 第44-48页 |
一、 政府机构始终控制产业方向 | 第44-45页 |
二、 电视机构始终作为产业主导 | 第45-47页 |
三、 对民间主体产业作用的忽视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制片方式发展对策与未来思考 | 第48-59页 |
第一节 制片意识与理念的重构 | 第48-52页 |
一、 重新审视电视机构平台身份 | 第48-50页 |
二、 重新审视民间主体制片观念 | 第50-51页 |
三、 明确区分制作人与制片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制片方式的优化与调整 | 第52-57页 |
一、 以交易平台的预售进行融资 | 第52-54页 |
二、 以工业化流程串联制片环节 | 第54-55页 |
三、 以版权交易来增加销售收益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未来制片方式的发展思考 | 第57-59页 |
一、 贯彻体制改革,打破体制界限 | 第57-58页 |
二、 完全制播分离,彻底市场运作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