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地震的危害 | 第11页 |
·抗震设计概念 | 第11-12页 |
·钢筋混凝土“强梁弱柱”的破坏机制 | 第12-14页 |
·影响“强柱弱梁”实现的因素 | 第14-15页 |
·现浇楼板的影响 | 第14页 |
·轴压比的影响 | 第14-15页 |
·弯矩增大系数的影响 | 第15页 |
·双向地震作用 | 第15页 |
·抗震规范的变化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 第18-19页 |
第2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理论 | 第19-29页 |
·Push-over 的简介 | 第19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 | 第19-20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实质 | 第20-22页 |
·Push-over 的分析过程 | 第22-26页 |
·荷载-顶点位移曲线 | 第22-23页 |
·塑性铰的定义 | 第23-24页 |
·侧向加载模式 | 第24-26页 |
·三种加载模式 | 第24页 |
·均匀侧力分布 | 第24-25页 |
·倒三角侧力分布 | 第25页 |
·抛物线侧力分布 | 第25-26页 |
·Push-over 的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能力谱法 | 第26-27页 |
·性能点 | 第27页 |
·需求谱中的参数转换 | 第27-28页 |
·Push-over 分析的优缺点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现浇楼板对“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 | 第29-51页 |
·概述 | 第29页 |
·现浇楼板的影响分析 | 第29-4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模态分析 | 第31-32页 |
·Push-over 分析 | 第32-36页 |
·Push-over 曲线 | 第32-33页 |
·塑性铰的分析对比 | 第33-36页 |
·“有效翼缘”宽度的分析 | 第36-43页 |
·“有效翼缘”的提出 | 第36页 |
·各国对“有效翼缘”的规定 | 第36-37页 |
·“有效翼缘”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Push-over 曲线 | 第37-39页 |
·塑形铰的分析对比 | 第39-43页 |
·梁高的影响 | 第43-45页 |
·梁的跨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楼板厚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节点的类型的影响 | 第48页 |
·设计建议 | 第48-49页 |
·考虑楼板作用调整梁的配筋 | 第48-49页 |
·调整梁的刚度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影响“强柱弱梁”机制的其他因素 | 第51-67页 |
·轴压比的影响 | 第51-57页 |
·概述 | 第51页 |
·轴压比限值的相关规定 | 第51-5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模态分析 | 第54页 |
·Push-over 分析 | 第54-57页 |
·Push-over 曲线 | 第54-55页 |
·塑性铰的分析与对比 | 第55-57页 |
·轴压比限值的影响分析 | 第57页 |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影响 | 第57-63页 |
·概述 | 第57-58页 |
·各国规范规定 | 第58-59页 |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模态分析 | 第61页 |
·Push-over 分析 | 第61-63页 |
·填充墙对“强柱弱梁”的影响 | 第63-64页 |
·框架梁钢筋的超配的影响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