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 ·“非遗”浪潮:传统武术发展的机遇 | 第12页 |
| ·传统武术面临“保护性破坏”的可能 | 第12-13页 |
| ·区域传统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活化”的概念阐述 | 第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 ·关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关于区域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研究 | 第16-18页 |
| ·关于岳家拳和苌家拳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 ·田野调查法 | 第20-21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 ·对比分析法 | 第21-22页 |
| 3 岳家拳和苌家拳的渊源概述 | 第22-24页 |
| ·岳家拳的溯源与演进 | 第22-23页 |
| ·苌家拳的溯源与演进 | 第23-24页 |
| 4 “非遗”语境下岳家拳和苌家拳活化的比较分析 | 第24-47页 |
| ·地方政府职能的比较分析 | 第25-30页 |
| ·组织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 ·政策保护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 ·资金投入的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 ·传承人队伍建设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 ·传承人数量和年龄特征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 ·传承人与继承者之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 第31页 |
| ·传承活动的比较分析 | 第31-38页 |
| ·展演的比较分析 | 第32页 |
| ·比赛的比较分析 | 第32-33页 |
| ·培训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 ·教育传承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 ·其他传承活动 | 第35页 |
| ·两地传承活动策略分析 | 第35-38页 |
| ·宣传活动的比较分析 | 第38-41页 |
| ·地方政府及工作机构宣传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 ·传承人宣传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 ·大众媒体宣传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 ·当地传承环境的比较分析 | 第41-44页 |
| ·传承区域和形式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 ·传承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42页 |
| ·习练人群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 ·当地居民认知度和参与度的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 ·当地居民认知度的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 ·当地居民参与度的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 5 “非遗”语境下岳家拳和苌家拳活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 第47-54页 |
| ·共性问题 | 第47-51页 |
| ·国库资金缺乏追踪监管,地方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47-48页 |
| ·资金过度依赖政府援助,规划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 | 第48-49页 |
| ·岳飞武校办学主体不清,苌家拳研究会保护监管一体 | 第49-50页 |
| ·物质层面传承多,精神层面传承少 | 第50-51页 |
| ·资料缺乏整理保管,理论研究不深入 | 第51页 |
| ·个性问题 | 第51-54页 |
| ·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身份难以得到社会认同 | 第51-52页 |
| ·保护的价值取向是期待经济的投入,弱化对非盈利性文化活动的关注 | 第52-53页 |
| ·迫于生计,传承人无法全身心履行传承使命 | 第53-54页 |
| 6 “非遗”视域下岳家拳和苌家拳活化的路径与策略 | 第54-60页 |
| ·依靠专家团队,制定科学化的保护目标 | 第54页 |
| ·协同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 第54-55页 |
| ·资金保障与监管形成动态化、常规化 | 第55-56页 |
| ·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 第56-57页 |
| ·打破非均衡性传承理念,实现“非遗”的包容性发展 | 第57-58页 |
| ·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姻”,提升科研活动力度 | 第58页 |
| ·摆脱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血”功能 | 第58-59页 |
|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区域文化精品 | 第59-60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建议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一 | 第66-68页 |
| 附录二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