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截短S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的建立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研究进展第12-16页
   ·PEDV 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第12页
     ·PEDV 的分类地位第12页
     ·PEDV 的形态特征第12页
   ·PEDV 的理化特征第12-13页
   ·PEDV 的培养特性第13页
   ·PEDV 的病原性第13-14页
   ·PEDV 遗传分子生物学特性第14-16页
     ·基因组结构第14页
     ·非结构基因第14-15页
     ·结构基因及其产物第15-16页
 2 PEDV 诊断方法第16-18页
   ·免疫电镜法第16页
   ·免疫荧光法第16页
   ·病毒中和法第16-17页
   ·RT–PCR 法第17页
   ·ELISA 法第17-18页
 3 PEDV S 蛋白研究进展第18页
 4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5 研究内容与试验流程第19-21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试验流程第20-21页
第二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截短 S1 基因的原核表达第21-43页
 1 材料第21-24页
   ·试验材料第21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1页
   ·试剂、培养基的配制第21-22页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试剂的配制第22页
   ·SDS-PAGE 试剂配制第22-23页
   ·蛋白纯化试剂的配制第23页
   ·蛋白透析复性液的配制第23-24页
     ·透析袋处理液第23页
     ·透析复性液第23-24页
   ·Western Blot 试剂配制第24页
 2 试验方法第24-33页
   ·重组质粒 PMD-S1 的构建第24-28页
     ·引物的设计第24-25页
     ·病毒 RNA 的提取第25页
     ·cDNA 的合成第25页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第25-26页
     ·目的基因的回收纯化第26页
     ·目的基因的 T-A 克隆第26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6-27页
     ·重组菌的筛选和鉴定第27-28页
   ·重组表达质粒 pET-S1 的构建第28-29页
     ·带有粘性末端的目的基因及原核表达载体的制备第28页
     ·表达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第28-29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9页
     ·重组表达菌的筛选和鉴定第29页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第29-30页
     ·表达条件的优化第29-30页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第30页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第30页
   ·重组蛋白纯化、复性第30-32页
     ·咪唑浓度优化及重组蛋白纯化第30-31页
     ·重组蛋白透析复性第31-32页
   ·SDS-PAGE 分析第32页
   ·Western Blot 分析第32-33页
 3 试验结果第33-41页
   ·重组质粒 PMD-S1 的构建第33-35页
     ·目的基因的 RT-PCR 扩增第33-34页
     ·重组质粒 PMD-S1 的筛选和鉴定第34-35页
   ·重组表达质粒 pET-S1 的构建第35-37页
     ·带有粘性末端的表达载体 pET-32a(+)及目的基因的制备第35-36页
     ·pET-S1 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第36-37页
   ·重组蛋白的表达第37-41页
     ·诱导时间的优化第37-38页
     ·IPTG 诱导浓度的优化第38-39页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第39页
     ·咪唑浓度优化第39-40页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40页
     ·复性重组蛋白的 SDS-PAGE 分析第40-41页
     ·重组蛋白的 Western Blot 分析第41页
 4 讨论第41-43页
   ·S 蛋白的基因表达区域的选择第41-42页
   ·表达系统的选择第42页
   ·重组 S 蛋白的纯化与复性第42-43页
第三章 重组蛋白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第43-53页
 1 材料第43页
   ·试验材料第43页
   ·溶液及试剂的配制第43页
 2 试验方法第43-46页
   ·间接 ELISA 方法的操作步骤第43-44页
   ·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第44页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第44页
   ·封闭液的确定第44页
   ·封闭时间的确定第44-45页
   ·血清作用时间的确定第45页
   ·酶标二抗作用时间的确定第45页
   ·显色时间的确定第45页
   ·间接 ELISA 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第45页
   ·特异性试验第45页
   ·重复性试验第45页
   ·临床样品的检测第45-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第46页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第46-47页
   ·封闭液的确定第47页
   ·封闭时间的确定第47-48页
   ·血清作用时间的确定第48页
   ·酶标二抗作用时间的确定第48-49页
   ·显色时间的确定第49-50页
   ·间接 ELISA 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第50-51页
   ·特异性试验第51页
   ·重复性试验第51页
   ·临床样品的检测第51-52页
 4 讨论第52-53页
   ·抗原的纯度对 ELISA 的影响第52页
   ·抗原包被浓度的影响第52页
   ·血清稀释倍数的影响第52页
   ·封闭液对 ELISA 的影响第52-53页
全文总结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12-2013年江西省部分地区PEDV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下一篇:高钙和高钙高蛋白日粮对鸡临床病理学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