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8-28页 |
| ·毛泽东改善民生的主要观点 | 第18-21页 |
|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18-19页 |
| ·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 | 第19-20页 |
|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 第20页 |
|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全民教育 | 第20-21页 |
| ·毛泽东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 | 第21-23页 |
| ·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 第21页 |
| ·统筹兼顾的原则 | 第21-22页 |
| ·公平原则 | 第22-23页 |
| ·毛泽东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 | 第23-28页 |
| ·制定土地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 第23-24页 |
|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 | 第24-25页 |
|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民生 | 第25页 |
| ·加强有关民生的社会建设,维护人民利益 | 第25-27页 |
|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第27-28页 |
| 第3章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8-41页 |
| ·邓小平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 第28-31页 |
|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28-29页 |
| ·改善民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 | 第29页 |
| ·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 第29-30页 |
| ·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第30-31页 |
| ·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 | 第31-34页 |
| ·公平正义原则 | 第31-32页 |
| ·统筹兼顾原则 | 第32-33页 |
|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3-34页 |
| ·邓小平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 | 第34-41页 |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34-35页 |
| ·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 第35-36页 |
|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第36-37页 |
| ·实行“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改善民生 | 第37-39页 |
| ·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 第39-41页 |
| 第4章 毛泽东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异同点比较 | 第41-54页 |
| ·毛泽东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共同点 | 第41-47页 |
| ·理论渊源的一致性 | 第41-43页 |
| ·文化底蕴的一致性 | 第43-44页 |
| ·立场观点的一致性 | 第44-45页 |
| ·根本宗旨的一致性 | 第45-47页 |
| ·毛泽东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不同点 | 第47-54页 |
| ·时代主题的差异性 | 第47-49页 |
| ·体制机制的差异性 | 第49-51页 |
| ·根本路径的差异性 | 第51-52页 |
| ·战略目标的差异性 | 第52-54页 |
| 第5章 毛泽东邓小平民生思想比较的当代启迪 | 第54-58页 |
| ·经济建设是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 | 第54-55页 |
| ·政治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 | 第55-56页 |
| ·文化建设是改善民生之魂 | 第56页 |
|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为民生建设提供制度体制支撑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