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东油田馆上段油藏精细建模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第10-11页 |
·剩余油分布 | 第11-12页 |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成果 | 第13-16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4页 |
·主要认识成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地层特征 | 第16页 |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17-19页 |
·流体特征及温压系统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储层细分对比研究 | 第20-31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0页 |
·标志层特征 | 第20-21页 |
·细分对比模式 | 第21-24页 |
·井点韵律段划分 | 第24-25页 |
·划分对比结果 | 第25-26页 |
·储层展布特征 | 第26-31页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31-48页 |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 第31-34页 |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31-32页 |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有效厚度读取标准建立 | 第33-34页 |
·层内夹层精细描述 | 第34-40页 |
·夹层特征标准建立 | 第34-36页 |
·井点夹层描述 | 第36-37页 |
·井间夹层预测 | 第37-40页 |
·基于时变的高渗流带展布研究 | 第40-48页 |
·储层性质变化规律研究 | 第40-43页 |
·高渗流带识别与描述的综合评判方法 | 第43-48页 |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及储量计算 | 第48-65页 |
·建模方法思路及数据准备 | 第49-53页 |
·建模方法 | 第49-50页 |
·建模数据准备 | 第50-53页 |
·三维地质模型 | 第53-64页 |
·地层模型 | 第53-55页 |
·储层格架模型 | 第55-57页 |
·沉积微相模型 | 第57页 |
·层内夹层模型 | 第57-61页 |
·相控储层参数模型 | 第61-62页 |
·储层参数时变模型 | 第62-64页 |
·模型储量计算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65-79页 |
·油藏数值模拟 | 第65-71页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65-68页 |
·历史拟合研究 | 第68-71页 |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 第71-77页 |
·层间水淹差异影响剩余油分布 | 第71-72页 |
·夹层类型控制剩余油富集程度 | 第72-73页 |
·层内韵律性控制剩余油分布及富集 | 第73-74页 |
·过水倍数控制剩余油分布 | 第74-75页 |
·高渗流带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富集 | 第75-77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