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塬—富县输油管道的设计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总论 | 第8-10页 |
| ·研究目的和范围 | 第8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研究范围 | 第8页 |
| ·编制原则 | 第8-9页 |
| ·总体技术水平 | 第9-10页 |
| 第二章 油源分析 | 第10-11页 |
| ·油源概况 | 第10页 |
| ·油品种类和性质 | 第10页 |
| ·市场分析 | 第10-11页 |
| 第三章 输油线路 | 第11-20页 |
| ·线路走向方案 | 第11-13页 |
| ·管道敷设 | 第13-15页 |
| ·管道敷设原则 | 第13页 |
| ·管道敷设要求 | 第13-14页 |
| ·特殊地段敷设方式 | 第14-15页 |
| ·管道穿跨越 | 第15-17页 |
| ·穿越工程设计原则 | 第15页 |
| ·穿越位置选择原则 | 第15-16页 |
| ·洛河穿越方案 | 第16页 |
| ·公路、铁路穿越 | 第16-17页 |
| ·线路附属设施 | 第17页 |
| ·线路截断阀室 | 第17页 |
| ·道路工程 | 第17-20页 |
| ·线路部分设计方案 | 第17-18页 |
| ·站场部分设计方案 | 第18页 |
| ·阀室部分设计方案 | 第18-20页 |
| 第四章 输油工艺及站场 | 第20-42页 |
| ·输油工艺 | 第20-37页 |
| ·主要工艺参数 | 第20-21页 |
| ·输油工艺计算 | 第21-35页 |
| ·输送工艺方案比选及推荐 | 第35-36页 |
| ·管道适应性 | 第36-37页 |
| ·输油站场 | 第37-42页 |
| ·站场设置 | 第37页 |
| ·站场工艺 | 第37-39页 |
| ·主要设备选型 | 第39-42页 |
| 第五章 防腐与保温 | 第42-46页 |
| ·防腐设计 | 第42-44页 |
| ·防腐涂层 | 第42页 |
| ·站外管线的阴极保护 | 第42-44页 |
| ·管道保温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自动控制 | 第46-50页 |
| ·自动控制水平 | 第46-47页 |
| ·设计原则 | 第46页 |
| ·项目及自控方案简述 | 第46-47页 |
| ·自动控制系统方案 | 第47-48页 |
| ·站控系统 | 第47-48页 |
| ·阀室控制系统 | 第48页 |
| ·流量计量系统 | 第48页 |
| ·控制室 | 第48页 |
| ·仪表供电、供风及其它 | 第48-50页 |
| ·仪表供电 | 第48页 |
| ·防雷 | 第48-49页 |
| ·接地 | 第49-50页 |
| 第七章 通信 | 第50-53页 |
| ·工程概述 | 第50页 |
| ·设计原则 | 第50页 |
| ·通信业务需求 | 第50页 |
| ·通信技术方案 | 第50-53页 |
| ·通信光缆的型式与敷设方式 | 第50-51页 |
| ·语音通信系统 | 第51页 |
| ·数据传输系统 | 第51页 |
| ·数据备用传输系统 | 第51页 |
| ·安全防范系统 | 第51-52页 |
| ·巡线抢修应急系统 | 第52页 |
| ·通信电源 | 第52页 |
| ·防雷与接地 | 第52-53页 |
| 第八章 供电 | 第53-58页 |
| ·负荷分级和用电负荷 | 第53-55页 |
| ·负荷分级 | 第53页 |
| ·用电负荷 | 第53-55页 |
| ·电源现状 | 第55页 |
| ·配电方案 | 第55-58页 |
| ·设计内容: | 第55页 |
| ·配电设计 | 第55-57页 |
| ·站场防爆区划分、站场电器设备的选型 | 第57页 |
| ·配电方式及保护 | 第57页 |
| ·站内电力线路敷设 | 第57页 |
| ·照明设计 | 第57-58页 |
| 第九章 公用工程 | 第58-65页 |
| ·给排水及消防 | 第58-60页 |
| ·设计原则 | 第58页 |
| ·设计内容 | 第58页 |
| ·给排水消防设计 | 第58-60页 |
| ·消防设计 | 第60页 |
| ·热工及暖通 | 第60-65页 |
| ·供热系统 | 第60-62页 |
|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 第62-65页 |
| 第十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5-68页 |
| ·线路 | 第65页 |
| ·输油工艺及站场 | 第65页 |
| ·自动控制 | 第65-66页 |
| ·通信 | 第66页 |
| ·供电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