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协同的城市绿地系统评价体系研究--以鹤山市建成区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相关内容研究进展 | 第9-19页 |
| ·基本概念 | 第9-11页 |
|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 | 第11-12页 |
| ·城市绿地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协同学理论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协同分析 | 第22-30页 |
| ·协同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 第22-24页 |
| ·有关协同学的重要概念 | 第22-23页 |
| ·协同学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 | 第24-28页 |
| ·景观功能 | 第24-25页 |
| ·游憩避险功能 | 第25-26页 |
| ·生态功能 | 第26-27页 |
| ·防灾避险功能 | 第27-28页 |
| ·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协同分析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基于功能协同的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模型 | 第30-41页 |
| ·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30页 |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序参量分量有序度 | 第30-31页 |
| ·序参量的有序度模型 | 第31页 |
| ·复合系统协调度的模型 | 第31-32页 |
| ·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9页 |
| ·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32页 |
|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 ·指标的确定 | 第33-37页 |
| ·序参量分量权重的确定 | 第37-39页 |
| ·序参量分量阀值的确定方法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序参量涵义与计算方法 | 第41-52页 |
| ·景观功能子系统序参量 | 第41-45页 |
| ·景观绿地形象 | 第41-43页 |
| ·景观绿地结构 | 第43-45页 |
| ·游憩避险功能子系统序参量 | 第45-48页 |
| ·游憩避险可达性 | 第45-46页 |
| ·游憩避险公平性 | 第46-47页 |
| ·游憩避险绿地结构 | 第47-48页 |
| ·生态功能子系统序参量 | 第48-52页 |
| ·绿量指标 | 第48-49页 |
| ·绿地生态格局 | 第49-50页 |
| ·生态绿地结构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鹤山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评价 | 第52-71页 |
| ·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 第52-56页 |
| ·城市概况 | 第52-55页 |
| ·研究区范围 | 第55页 |
| ·绿地建设现状 | 第55-56页 |
| ·序参量分量阀值的确定 | 第56-60页 |
| ·景观子系统的序参量 | 第56-57页 |
| ·游憩避险功能子系统的序参量 | 第57-59页 |
| ·生态功能子系统的序参量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71页 |
| ·子系统有序度分析 | 第60-69页 |
| ·复合系统协调度分析 | 第69-70页 |
| ·优化建议 | 第70-7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 1 结论 | 第71页 |
| 2 讨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附表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