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小说服饰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0 绪论 | 第13-32页 |
|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对基本概念使用的说明 | 第17-31页 |
| ·“服饰”的概念 | 第17-18页 |
| ·“服饰话语”的概念 | 第18-22页 |
| ·上海沦陷区女作家 | 第22-31页 |
| ·方法与结构 | 第31-32页 |
| 1 作家与衣(上) | 第32-48页 |
| ·历史中的服饰变革 | 第32-41页 |
| ·三寸金莲与高跟鞋 | 第33-37页 |
| ·旗袍 | 第37-41页 |
| ·衣服与时尚 | 第41-48页 |
| 2 作家与衣(下) | 第48-104页 |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服饰变革 | 第48-64页 |
| ·20世纪初至20年代:飒爽英姿新女性 | 第48-54页 |
| ·20世纪30年代:服饰的黑白到绚烂 | 第54-56页 |
| ·20世纪40年代:三大区域文学中的服饰书写 | 第56-64页 |
| ·“东吴系女作家”群掠影 | 第64-76页 |
| ·施济美与俞昭明 | 第64-67页 |
| ·汤雪华与郑家瑗 | 第67-68页 |
| ·练元秀与程育真 | 第68-70页 |
| ·邢禾丽与杨依芙 | 第70-76页 |
| ·张爱玲“奇装炫人” | 第76-95页 |
| ·家族记忆 | 第76-83页 |
| ·创伤体验 | 第83-89页 |
| ·心理补偿 | 第89-95页 |
| ·独特的服饰审美观 | 第95-104页 |
| ·美的自由展示 | 第96-98页 |
| ·化缛繁为简约 | 第98-99页 |
| ·回归世俗美 | 第99-104页 |
| 3 人物与衣:形象塑造(上) | 第104-145页 |
| ·服饰的感伤叙事 | 第104-116页 |
| ·作为情感状态的感伤 | 第104-106页 |
| ·作为文学思潮的感伤 | 第106-107页 |
| ·作为文学之美的感伤 | 第107-110页 |
| ·“东吴系女作家”的感伤 | 第110-116页 |
| ·服饰隐喻中的“上海女人” | 第116-135页 |
| ·“上海小姐”:谋爱亦谋生 | 第116-124页 |
| ·胡太太:先锋女性的金钱异化 | 第124-130页 |
| ·韩叔慧:成功女性的精神迷失 | 第130-135页 |
| ·服饰的繁华到简朴:身体换物质的反思 | 第135-145页 |
| ·服饰的赌博:身体换物质 | 第135-140页 |
| ·朴素服饰:爱情的神圣 | 第140-145页 |
| 4 人物与衣:形象塑造(下) | 第145-179页 |
| ·服饰的唯美叙事 | 第145-155页 |
| ·唯美主义的概念 | 第145-147页 |
| ·唯美观的构成 | 第147-152页 |
| ·服饰的古典美 | 第152-155页 |
| ·张爱玲:时间的恐慌中趋势向日常 | 第155-164页 |
| ·时间恐慌中的死亡焦虑 | 第155-161页 |
| ·日常生活中服饰的欢喜与忧伤 | 第161-164页 |
| ·苏青:市民世界的服饰书写 | 第164-179页 |
| ·市民世界 | 第164-167页 |
| ·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167-171页 |
| ·自己的房间 | 第171-175页 |
| ·服饰聚焦映射时代潮流 | 第175-179页 |
| 5 服饰“情结” | 第179-205页 |
| ·紫衣情结:完美生活梦境的破灭 | 第179-191页 |
| ·紫衣女郎 | 第179-184页 |
| ·“东吴系女作家”的爱情坚守 | 第184-191页 |
| ·黑衣情结:寡妇与疯子 | 第191-198页 |
| ·一双绣花鞋:性与死亡 | 第198-205页 |
| 结语 | 第205-2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1-215页 |
| 读书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15-216页 |
| 一、发表论文 | 第215页 |
| 二、参与课题 | 第215-216页 |
| 后记 | 第216-219页 |
| 致谢 | 第219-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