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Li_4Ti_5O_(12)材料的结构和脱嵌原理 | 第14-15页 |
·形貌修饰和粒径控制提高Li_4Ti_5O_(12)材料倍率性能 | 第15-19页 |
·表面改性提高Li_4Ti_5O_(12)材料倍率性能 | 第19-24页 |
·离子掺杂提高Li_4Ti_5O_(12)材料倍率性能 | 第24-25页 |
·Li_4Ti_5O_(12)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 | 第25-26页 |
·5V级尖晶石结构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6-35页 |
·简单立方结构(P4_332)与面心尖晶石结构(Fd3m) | 第27-28页 |
·LiNi_(0.5)Mn_(1.5)O_4材料的高电压脱嵌机理 | 第28-30页 |
·LiNi_(0.5)Mn_(1.5)O_4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30-31页 |
·LiNi_(0.5)Mn_(1.5)O_4材料的高温电化学性能 | 第31页 |
·纳米级别的尖晶石LiNi_(0.5)Mn_(1.5)O_4材料 | 第31-32页 |
·LiNi_(0.5)Mn_(1.5)O_4材料的掺杂改性 | 第32-33页 |
·LiNi_(0.5)Mn_(1.5)O_4材料的表面包覆改性 | 第33-35页 |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纳米级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64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 | 第37-41页 |
·实验的主要原料与设备 | 第37-39页 |
·实验过程 | 第39页 |
·材料的表征手段 | 第39-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63页 |
·Li_4Ti_5O_(12)材料合成温度范围的选择 | 第41-43页 |
·钛原料对合成尖晶石Li_4Ti_5O_(12)的影响 | 第43-46页 |
·烧结温度对Li_4Ti_5O_(12)的影响 | 第46-51页 |
·烧结时间对尖晶石Li_4Ti_5O_(12)活性材料的影响 | 第51-55页 |
·原料锂钛比对Li_4Ti_5O_(12)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优化合成工艺的Li_4Ti_5O_(12)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8-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阳离子掺杂对Li_4Ti_5O_(12)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64-79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实验 | 第65页 |
·实验主要原料与设备 | 第65页 |
·实验过程 | 第65页 |
·合成材料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 | 第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7页 |
·镁掺杂改性研究对Li_4Ti_5O_(12)材料的影响 | 第65-72页 |
·钛位钽掺杂改性研究对Li_4Ti_5O_(12)材料的影响 | 第72-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的研究 | 第79-114页 |
·引言 | 第79页 |
·实验 | 第79-83页 |
·实验主要原料与设备 | 第79-81页 |
·工艺过程 | 第81-82页 |
·Ni_(0.25)Mn_(0.75)(OH)_2前驱体的制备 | 第82-83页 |
·LiNi_(0.5)Mn_(1.5)O_4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83页 |
·样品的测试与分析 | 第83页 |
·共沉淀法制备镍锰氢氧化物的热力学分析 | 第83-88页 |
·Ni(Ⅱ)-NH_3-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第83-85页 |
·Mn(Ⅱ)-NH_3-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第85-87页 |
·Me(Ⅱ)(Ni,Mn)-NH_3-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第87-88页 |
·制备条件对Ni_(0.25)Mn_(0.75)(OH)_2前驱体性能的影响 | 第88-100页 |
·进料方式的影响 | 第88-89页 |
·搅拌转速对前驱体性能的影响 | 第89-90页 |
·硫酸镍锰溶液流速的影响 | 第90-91页 |
·总氨浓度的影响 | 第91-95页 |
·pH值对前驱体性能的影响 | 第95-98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98-100页 |
·制备条件对尖晶石LiNi_(0.5)Mn_(1.5)O_4粉末性能的影响 | 第100-112页 |
·焙烧温度对尖晶石LiNi_(0.5)Mn_(1.5)O_4的性能影响 | 第100-108页 |
·焙烧时间对尖晶石LiNi_(0.5)Mn_(1.5)O_4性能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锂配比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LiNi_(0.5)Mn_(1.5)O_4体相掺杂研究 | 第114-147页 |
·引言 | 第114-116页 |
·实验 | 第116页 |
·LiNi_(0.5)Mn_(1.5)O_4掺杂材料的合成 | 第116页 |
·物相分析实验 | 第116页 |
·SEM形貌分析实验 | 第116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 | 第116页 |
·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 | 第116页 |
·Al~(3+)与F~-的共掺杂LiNi_(0.5)Mn_(1.5)O_4研究 | 第116-145页 |
·Al~(3+)与F~-共掺杂LiNi_(0.5)Mn_(1.5)O_4的XRD研究 | 第117-118页 |
·Al~(3+)与F~-的共掺杂LiNi_(0.5)Mn_(1.5)O_4的FTIR表征 | 第118-119页 |
·Al~(3+)与F~-共掺杂LiNi_(0.5)Mn_(1.5)O_4材料的SEM表征 | 第119-120页 |
·Al~(3+)与F~-共掺杂LiNi_(0.5)Mn_(1.5)O_4的电化学性能 | 第120-127页 |
·Al~(3+)与F~-共掺杂LiNi_(0.5)Mn_(1.5)O_4的电化学阻抗研究 | 第127-131页 |
·掺杂不同Al含量对LiNi_(0.5-x)Mn_(1.5-x)Al_(2x)O_(3.95)F_(0.05)的影响 | 第131-137页 |
·空位对LiNi_xMn_yAl_(0.1)O_(3.95)F_(0.05)性能的影响 | 第137-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六章 LiNi_(0.45)Mn_(1.45)Al_(0.1)O_(3.95)F_(0.05)/Li_(3.95)Mg_(0.05)Ti_5O_(12)电池体系研究 | 第147-155页 |
·引言 | 第147页 |
·实验 | 第147-148页 |
·实验过程 | 第147-148页 |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8-154页 |
·首次充放电测试 | 第148页 |
·各种倍率的充放电性能 | 第148-150页 |
·电化学循环寿命性能 | 第150-151页 |
·电池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151-152页 |
·电池的EIS性能测试 | 第152-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59页 |
·结论 | 第155-158页 |
·展望与建议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