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论文--模具论文

材料、形状耦元、热循环温度对热作模具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40页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5-18页
   ·热疲劳及其影响因素第18-23页
     ·热疲劳的研究发展史第18页
     ·热作模具钢的热疲劳第18-19页
     ·热作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9-23页
   ·热疲劳机理及改善热疲劳性能的方法与技术第23-28页
     ·热疲劳机理研究现状第23-25页
     ·改善热疲劳性能的方法与技术第25-28页
   ·耦合仿生学及应用第28-34页
     ·仿生学概述第28-29页
     ·单元仿生第29-33页
       ·构形仿生第29-30页
       ·形态仿生第30-32页
       ·材料仿生第32-33页
       ·柔性仿生第33页
       ·结构仿生第33页
     ·多元耦合仿生第33-34页
       ·耦合仿生学的提出第33-34页
       ·仿生耦合功能产品应用第34页
   ·仿生耦合抗热疲劳生物原型第34-37页
     ·蜻蜓翅膀第34-35页
     ·贝壳珍珠层第35-36页
     ·植物叶片第36-37页
   ·激光仿生耦合技术第37-38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40-49页
   ·实验原材料第40-41页
     ·热作模具钢第40页
     ·合金粉末第40-41页
   ·激光仿生耦合处理热作模具表面设计第41页
   ·激光仿生耦合试样制备第41-44页
   ·脉冲电流处理第44页
   ·试样成分、组织及性能测试第44-49页
     ·仿生耦合单元体尺寸测量与母材组织观察第44-45页
     ·仿生耦合单元体表面形貌及粗糙度分析第45页
     ·仿生耦合单元体 X 射线衍射分析第45页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第45-46页
     ·显微硬度测量第46页
     ·拉伸性能测试第46-47页
     ·热疲劳试验与热疲劳裂纹观察第47-49页
第3章 形状耦元截面形态对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第49-63页
   ·引言第49页
   ·激光加工参数对仿生耦合单元体截面形态的影响第49-51页
   ·不同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截面形态与微观组织第51-56页
     ·不同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截面形态第51-54页
     ·不同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形态微观组织第54-56页
   ·不同仿生耦合单元体形状下截面形态对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第56-60页
   ·不同仿生耦合单元体截面形态尺寸对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热循环温度对激光仿生耦合处理不同种类热作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第63-84页
   ·引言第63页
   ·不同种类热作模具钢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截面形态第63-65页
   ·不同种类热作模具钢母材及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微观组织第65-68页
   ·激光仿生耦合处理不同种类热作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第68-82页
     ·热循环温度对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第69-75页
     ·热循环后母材及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硬度与组织的变化第75-82页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材料耦元强化处理对仿生耦合试样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第84-98页
   ·引言第84页
   ·脉冲电流强化处理对仿生耦合试样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第84-91页
     ·脉冲电流处理后母材及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微观组织第84-88页
     ·脉冲电流强化激光仿生耦合试样热疲劳性能第88-91页
   ·激光熔覆强化处理对仿生耦合试样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第91-96页
     ·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截面形态及微观组织第91-93页
     ·激光熔覆强化仿生耦合试样热疲劳性能第93-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6章 激光仿生耦合处理抗热疲劳机理分析第98-117页
   ·引言第98-100页
     ·有限元与 ANSYS 分析软件第98-99页
       ·数值模拟的有限元分析方法第98-99页
       ·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第99页
     ·有限元分析热-力耦合问题的方程第99-100页
   ·数值模拟前处理第100-102页
     ·ANSYS 模拟模型的建立第100-101页
     ·ANSYS 模拟实体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第101-102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02-103页
     ·温度场模拟结果第102页
     ·应力场模拟结果第102-103页
   ·激光仿生耦合处理抗热疲劳裂纹萌生机制第103-109页
     ·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个体强化机制第103-108页
     ·双相混合机制第108-109页
   ·激光仿生耦合处理抗热疲劳裂纹扩展机制第109-115页
     ·不同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形状抗热疲劳裂纹扩展机制第109-112页
     ·不同激光仿生耦合单元体截面形态抗热疲劳裂纹扩展机制第112-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7章 结论第117-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9页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9-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脉冲电流对高强度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数值模拟分析
下一篇:曲面零件连续成形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及控制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