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第1章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形成发展 | 第15-25页 |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5-17页 |
·对英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超越 | 第15-16页 |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扬弃 | 第16页 |
·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修正 | 第16-17页 |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实践基础 | 第17-19页 |
·生产实践基础 | 第17-18页 |
·政治实践基础 | 第18-19页 |
·交往实践基础 | 第19页 |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19-25页 |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孕育 | 第20页 |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提出 | 第20-21页 |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确立 | 第21-23页 |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发展 | 第23-25页 |
第2章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5-37页 |
·劳动异化论视域的自然“复活” | 第25-28页 |
·劳动产品的异化 | 第25-26页 |
·劳动活动的异化 | 第26-27页 |
·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 第27页 |
·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 第27-28页 |
·实践生存论视域的自然“复活” | 第28-31页 |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 第29页 |
·人与自然相互对抗 | 第29-30页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30-31页 |
·两种生产论视域的自然“复活” | 第31-34页 |
·人自身的生产 | 第32-33页 |
·物质资料的生产 | 第33-34页 |
·物质变换论视域的自然“复活” | 第34-37页 |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 第34-35页 |
·人与社会的物质变换 | 第35-37页 |
第3章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37-44页 |
·理论意义 | 第37-40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支撑 | 第37-38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 第38-39页 |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 | 第39-40页 |
·现实意义 | 第40-44页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40-41页 |
·助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 第41-42页 |
·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