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关于电视直播研究的专著 | 第13页 |
2.关于电视直播研究的期刊论文 | 第13-14页 |
3.关于电视直播研究的优秀硕士论文 | 第14-16页 |
一、 我国电视直播报道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 第16-21页 |
(一) 从初露峥嵘到长期发展(1958—1985) | 第17页 |
(二) 从缺位到复出(1985—1993) | 第17-18页 |
(三) 从单一到多样(1993—2003) | 第18-19页 |
(四) 从预知到突发(2003—2009) | 第19-20页 |
(五) 3G 技术在电视直播中的应用(2010--) | 第20-21页 |
二、 电视直播的意义和优势 | 第21-26页 |
(一) 电视直播的意义 | 第21-24页 |
1.电视直播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第21-22页 |
2.电视直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损耗 | 第22-23页 |
3.电视直播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参与 | 第23-24页 |
(二) 电视直播的优势 | 第24-26页 |
1.新闻事件和报道与观众收视同步 | 第24页 |
2.拥有第一时间的真实性,唤起观众的真实感 | 第24-25页 |
3.观众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节,增强现场感 | 第25页 |
4.电视直播节目的技术指标高、信息量大 | 第25-26页 |
三、 央视直播的发展历程 | 第26-32页 |
(一) 新闻栏目直播的发展 | 第26-27页 |
(二) 重大时政活动直播阶段 | 第27-28页 |
(三) 重大新闻事件直播阶段 | 第28-30页 |
(四) 突发事件直播阶段 | 第30页 |
(五) 新闻直播常规化发展阶段 | 第30-32页 |
四、 央视新闻直播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一) 信息的可控度先天不足 | 第32-33页 |
(二) 演播室直播多,场内外互动少 | 第33页 |
(三) 选题欠考虑 | 第33-34页 |
(四) 忽视直播背景报道 | 第34页 |
(五) 议程式直播多,创新直播少 | 第34-35页 |
(六) 主播难以到位 | 第35页 |
(七) 记者无法深入挖掘细节,新闻可信度下降 | 第35-36页 |
(八) 直播视角和话语缺少人文关怀 | 第36-37页 |
五、 新媒体时代我国电视直播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策略 | 第37-46页 |
(一) 挑选适宜直播的新闻事件 | 第37-39页 |
1. 事件内容现场感要强、要充满悬念 | 第37-38页 |
2. 事件要有不可重复性、即时性强 | 第38-39页 |
(二) 利用好直播节目中的不可预测性,增加参与意识 | 第39-40页 |
1. 利用好直播节目中的不可预测性,增加参与意识 | 第39页 |
2.丰富互动手段,提高百姓参与意识 | 第39-40页 |
(三) 直播协作,实现信息首发和电视速报 | 第40页 |
1.中央牵头、地方合作,建立直播协作机制 | 第40页 |
2. 推动与国际传媒之间的合作 | 第40页 |
(四) 拓展报道领域,实施多现场直播 | 第40-42页 |
1.拓展报道领域 | 第40-41页 |
2.实施多现场直播 | 第41-42页 |
(五) 融合新兴事物的优势 | 第42-43页 |
1.加速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的融合 | 第42-43页 |
2.通过 3G 看电视直播 | 第43页 |
(六) 创新电视直播的形态,强化媒介责任 | 第43-46页 |
1.创新电视直播的形态、建立新的直播机制 | 第43-44页 |
2.规范报道结果,加强媒介素养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