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一) 纠纷中有关法律规则和救济渠道需要进一步厘清和完善 | 第9-10页 |
(二) 明确纠纷的法律责任及相关法律关系有利于推进法制化进程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 受教育权 | 第12页 |
(二) 受教育权纠纷 | 第12-13页 |
(三) 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 | 第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国内关于其他种类的受教育权纠纷书籍著作研究较多,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研究甚少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关于冒名顶替现象的期刊论文研究中典型案例研究较多,顶替类受教育权定性研究缺失 | 第14-16页 |
(三) 关于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文献法 | 第17页 |
(二) 案例法 | 第17页 |
(三) 比较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的现状 | 第18-22页 |
一、纠纷焦点集中于姓名权被侵犯一 | 第18-20页 |
(一) 受教育权不在现行受案范围之内 | 第18-19页 |
(二) 公民姓名权在现行受案范围之内 | 第19-20页 |
二、网络和大众传媒推动纠纷解决 | 第20页 |
三、利益链条涉及广泛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发生的原因 | 第22-28页 |
一、冒名顶替者对受教育机会的诉求 | 第22-23页 |
(一)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 第22页 |
(二) 对优质生活的渴望 | 第22-23页 |
二、存在替代性攫取受教育机会的条件 | 第23-24页 |
(一) 招考漏洞初现端倪 | 第23-24页 |
(二) 高校新生入学资格审查不严 | 第24页 |
三、被顶替者发现权益受损 | 第24-26页 |
(一) 姓名权和受教育权被侵犯 | 第25页 |
(二) 遭受经济和精神损失 | 第25-26页 |
四、纠纷发生允许机制 | 第26-28页 |
(一) 趋于稳定和健全的法制环境 | 第26页 |
(二) 公民维权意识的觉醒 | 第26-28页 |
第四章 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的性质界定 | 第28-32页 |
一、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涉及的法律关系 | 第28-31页 |
(一) 冒名顶替者与被冒名顶替者的法律关系 | 第28-29页 |
(二) 受教育者与学校的法律关系 | 第29-30页 |
(三) 受教者与国家及其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 | 第30-31页 |
(四) 其他法律关系 | 第31页 |
二、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的性质界定 | 第31-32页 |
第五章 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处理及存在的困境 | 第32-38页 |
一、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的处理 | 第32-35页 |
(一) 先诉讼后和解方式解决 | 第32-33页 |
(二) 先诉讼后行政方式解决 | 第33-34页 |
(三) 求助媒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 第34-35页 |
二、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解决存在的困境 | 第35-38页 |
(一) 缺乏法律依据 | 第35-36页 |
(二) 法律救济渠道不畅通 | 第36页 |
(三) 责任不明缺乏追查机制 | 第36-37页 |
(四) 官本位文化毒害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妥善处理顶替类受教育权纠纷的建议 | 第38-43页 |
一、从国家角度来看 | 第38-40页 |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 第38-39页 |
(二) 健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 第39-40页 |
二、从高校角度来看 | 第40-41页 |
(一) 高校加强对新生入学资格的审查 | 第40页 |
(二) 加强对新生学籍的管理 | 第40-41页 |
三、从受教育者来看 | 第41-43页 |
(一) 提高警惕,严防冒名顶替 | 第41页 |
(二) 增强法律意识,主动维权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科研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