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 ·国有企业发展 | 第11-12页 |
| ·制度体系构建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2-16页 |
| ·关于国有企业分类的研究 | 第12页 |
| ·关于产权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 第13-14页 |
| ·外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几种模式 | 第14-15页 |
| ·评价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 ·国有企业及其分类 | 第16页 |
| ·国有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探源 | 第16页 |
|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治理的制度特色及借鉴意义 | 第16-17页 |
| ·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症因探析 | 第17页 |
|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的制度建构及其完善 | 第1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7-18页 |
| 第2章 国有企业及其分类 | 第18-22页 |
| ·国有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 第18-20页 |
| ·国有企业的概念 | 第18-19页 |
| ·国有企业的特征 | 第19-20页 |
| ·国有企业的分类 | 第20-21页 |
| ·普通国有企业和特殊国有企业 | 第20页 |
| ·国有全资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 | 第20页 |
| ·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与非竞争性的国有企业 | 第20-21页 |
| ·传统国有企业和公司制国有企业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国有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探源 | 第22-29页 |
| ·国有企业治理的涵义 | 第22-23页 |
| ·国有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 ·产权理论 | 第23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 ·国有企业治理的历史探源 | 第25-28页 |
| ·放权让利—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阶段 | 第25-26页 |
| ·“承包制”—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探索阶段 | 第26页 |
| ·“股份制”—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试点阶段 | 第26-27页 |
| ·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转机建制”阶段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4章 国外国有企业治理的制度特色及借鉴意义 | 第29-37页 |
| ·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 第29-31页 |
| ·设立国有控股公司行使出资人所有权 | 第29页 |
| ·新加坡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 | 第29-30页 |
| ·新加坡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 | 第30-31页 |
| ·美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 第31-33页 |
| ·美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 | 第31-32页 |
| ·美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 第32页 |
| ·美国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 | 第32-33页 |
| ·法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 第33-34页 |
| ·法国国有企业的政府管理方式 | 第33页 |
| ·法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 第33-34页 |
| ·国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启示 | 第34-36页 |
|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高效率的基础 | 第34页 |
| ·政企关系中政府角色定位 | 第34-35页 |
| ·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第35页 |
| ·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 | 第35页 |
| ·强化法制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环节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5章 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症因探析 | 第37-43页 |
|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 ·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股比重过高 | 第37-38页 |
| ·内部人控制 | 第38页 |
| ·董事会“缺位”和“越位”并存 | 第38-39页 |
| ·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 | 第39页 |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 ·经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40页 |
| ·公司党委会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矛盾 | 第40页 |
| ·国有企业治理问题之症因探析 | 第40-42页 |
| ·思想意识落后 | 第40-41页 |
| ·法律制度的欠缺 | 第41页 |
| ·市场体系不健全 | 第41页 |
| ·政府职能错位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6章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的制度建构 | 第43-51页 |
| ·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和健全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 | 第43-44页 |
| ·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 第43页 |
| ·健全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 | 第43-44页 |
|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治理 | 第44-48页 |
| ·平衡国有企业股东会(或出资人代表)与董事会的权力 | 第44-45页 |
| ·完善董事会制度 | 第45-46页 |
| ·强化监事会职能,提高监督实效 | 第46-47页 |
| ·完善经营者的选任、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47页 |
| ·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 第47-48页 |
| ·发挥职工参与作用 | 第48页 |
| ·完善国有企业外部治理 | 第48-50页 |
| ·探索利益相关者参与国企治理 | 第49页 |
| ·完善市场机制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