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周至县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GIS领域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17-25页 |
·传统统计分析法 | 第17页 |
·地统计学方法 | 第17-23页 |
·区域化变量理论 | 第18页 |
·半变异函数及理论模型 | 第18-21页 |
·半方差函数检验方法 | 第21页 |
·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 第21-23页 |
·单变量方差分析法 | 第23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 第25-3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5-28页 |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自然条件 | 第25-28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8页 |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8-32页 |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8-29页 |
·土壤采样数据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 第32-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数据源及研究区 | 第32页 |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技术流程 | 第32页 |
·土壤养分数据预处理 | 第32-35页 |
·异常值判断与剔除 | 第32-33页 |
·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 第33-35页 |
·土壤养分基本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土壤养分空间结构分析 | 第37-44页 |
·土壤养分自相关性检测 | 第37页 |
·趋势面剔除与参数调整 | 第37-40页 |
·土壤养分半变异函数模型选择 | 第40-41页 |
·土壤养分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第41-44页 |
·基于协同克里格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 | 第44-49页 |
·确定辅助变量 | 第44-45页 |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 | 第45-49页 |
·农耕区采样点数量优化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68页 |
·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 | 第53-55页 |
·地形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 | 第55-61页 |
·高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7-58页 |
·坡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8-59页 |
·坡向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9-60页 |
·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土壤湿度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 | 第63-64页 |
·距居民点距离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 | 第64-65页 |
·环境因子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